中医古籍
  • 《伤寒论纲目》 鼻衄

    作者: 沈金鳌

    【纲】仲景曰。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耳目。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目】朱肱曰。间阴症有衄血者乎。答曰。阴症自无热。何缘有衄。若少阴病无汗。强发而动血。则有之耳。

    刘完素曰。衄为热。无寒。是以三阴无衄。如本条是名下厥上竭。非衄也。

    戴原礼曰。少阴初得病。医误以发汗法。迫血动经。妄行而衄。其血水独出于鼻。或口耳目。

    又有阳陷入阴。四肢厥逆。医见其厥。谓寒邪在表。从而汗之。当下反汗。以致动血。故谓下厥上逆。为难治。先哲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正以此也。要知汗出不彻。为阳之衄。发汗动血。为阴之衄。二者大不同也。又云。阳盛阴虚。汗之则死。

    魏荔彤曰。少阴病而厥。近于肾脏直中寒邪矣。然肾脏直中寒邪。则阴寒之气。有厥必逆。厥者。风也。逆者。寒也。少阴之邪。必输厥阴。风水相连。阴寒下凝之象也。今但厥不逆。是谓之热厥。厥仍风也。不逆者热也。亦风水相连。热邪上冲之象也。但厥二字。既知为传经热邪矣。而又有无汗似寒以混之。不知无汗者。阴血素亏也。热邪虽在少阴。由厥阴上冲。而阳盛阴亏。则无能化液而出。此少阴热邪。所以愈炽了。设误为直中之厥逆而温之。谬矣。或强发汗。汗不出而动血。血即不能作汗。上分阴分素亏之血也。为温经散寒猛烈之剂所鼓荡而走阴分。血热妄行。邪害空窍。不择何道。从耳目口鼻而出。此误为直中之寒邪。妄发其汗所致也。于是在下肾经愈热而厥愈甚。在上之血分愈竭。而阴愈亡。名曰下厥上竭。上下阴亡。则孤阳无附。必有脱离之势矣。故难治。妄发少阴阴分之汗。其害之大如此。厥而不逆者。手足温也。然就无汗言之亦准。厥而有汗。乃真寒逼阴外亡之象。故为直中之少阴。无汗而厥。则热邪伏于里而不外越。故厥者少阴有邪。而无汗者邪热内耗也。斯可定为传经之热邪。无疑矣。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
  • 《伤寒贯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泾)着。八卷。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广生)着。四卷。首论痈疽的脉、因、症、治、次依人体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种外科疾患的辨证处方。扩充了外科的治疗范围,丰富了外科的治疗方法。

    作者:
    赵濂
  • 作者:
    江考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