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伤寒论纲目》 附录理伤寒条论

    作者: 沈金鳌

    朱曰。养生至宝书云。近秽气。触真气。近死气。乱生气。深有旨哉。孙真人云。乘马远行。

    至暮。当沐浴更衣。方可近婴见处所。若感其气。则为急惊风搐。又曰。步践粪秽之履。勿使近婴儿。若感其气。则为天吊。伤寒大汗将出。当以艾灸席隅。以避其气。不然。感其汗气。则传染矣。所以多染侍奉劳役之人者。由其神虚气怯。易为扰乱故也。如剥死马者。感其毒瓦斯。而为马气之疾。其理同焉。(以上汗气传染)或曰。伤寒只传足经。不传手经。何也。曰。伤寒之邪。多于足经。而其病甚。少于手经。而其病微。故不特言手经。但寄于足经而已。(手足经辨)外有风寒暑湿。内有饥饱劳逸。或曰。劳役。非也。劳、倦也。逸、闲逸也。西山记曰。久劳则安闲以保极力之处。久逸则导引以行积滞之气。(内外伤辨)夫寒者。天地杀厉之气也。秋之雾露。冬之霜雪。

    皆寒邪也。是以辛苦之徒。起居不节。饮食不时。感雾露之气。则邪浅。感霜雪之气。则邪深。

    感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邪藏于肌肉之间。伏于荣卫之内。至春因温暖之气而发。名温病。至夏因暑热之气而作。名热病。一理而已。若疫疠。稍有不同者。盖因春宜温而反凉。夏宜热而反冷。秋宜凉而反热。冬宜寒而反温。四时不正之气也。感春夏不正之气为温疫。感秋冬不正之气为寒疫。其经络传受。表里受症。与伤寒同。俗云时气病。经总之曰伤寒。所以谓大病者。害人甚速也。轩岐后。得其治法之秘者。仲景一人。守真先生。

    不遵桂枝发表之法。自制双解通圣辛凉之剂。非不同也。时有异也。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天以常静。人以常动。动属阳。静属阴。清平之世。同水化也。虽有辛热之药。不生他症。

    扰攘之世。同火化也。若用辛热。则发黄出斑。成坏病矣。盖人内火既动。外火又侵。所以辛热发汗。不如辛温。辛温发汗。不如辛凉。以辛热发汗。轻者必危。重者必死。可不慎哉。(理伤寒总论)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未知
  • 《济阴纲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着。十四卷。对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中的女科,加以评释圈点而成书。

    作者:
    武之望
  •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 作者:
  •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读物,历来称为经典著作,所以书内所用方剂又称为经方。近代著名中医曹颖甫,名 家达,号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医专宗张仲景,深研这二部书,以善用经方闻于时。生平医案,曾由其门人姜佐龄辑录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门的个别治验,搜集见闻,发挥心得,逐案说解、阐发,以佐证曹氏辨证施治的确切。通过曹氏审阅后,复逐案加以评语,师生商讨,从实践到理论,相互琢磨,名其书曰《经方实验录》,由千顷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来,读者对本书的需要仍繁,我们现在重加整理,删去其说解芜冗者,修饰其词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计九十二案,内有十六案,标明为附列门人医案。——民间中医志愿编撰组

    作者:
  • 作者:
    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