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查古籍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伤寒贯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泾)着。八卷。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广生)着。四卷。首论痈疽的脉、因、症、治、次依人体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种外科疾患的辨证处方。扩充了外科的治疗范围,丰富了外科的治疗方法。
《伤科汇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着。十二卷。汇集清以前各家之说参以家传之法而成书。主要内容有伤科理论、解剖、手法、内外各证、医案、用药处方等。
(公元 1808 年)清.钱秀昌着。六卷。首绘各种体表,骨度和伤科器具图,次叙金疮论治、治伤法论、跌打损伤内治症等不同伤病治疗三十六则,再次为治伤汤头歌括和附录各家 秘方。
【纲】仲景曰。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者。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目】许叔微曰。虚烦者。心中郁郁而烦也。若止云烦者。为表热及邪热传里。故有胸中烦。心中烦。虚烦之别。故凡烦皆热。以栀豉汤随症治之。所以涌去其热也。
柯琴曰。栀豉汤。本为治烦躁设。又可治虚烦。以此知阳明之虚与太阳之虚不同。阳明之烦与太阳之烦有别矣。
【纲】仲景曰。下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
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宜瓜蒂散。
【目】张云岐曰。虚烦之状。心中温温然欲吐。愦愦然无奈。欲呕不呕。扰扰乱乱。是名烦也。非吐则不能已。此二条均是烦也。药均是吐也。而有轻重之不同。汗吐下后邪气乘虚而入为烦者。谓之虚烦。栀豉汤。是吐剂之轻者。不因汗吐下邪结胸中则为膈实。瓜蒂散。是吐剂之重者。
柯琴曰。更烦。是既烦而复烦也。要知阳明虚烦。对胃家实热而言。是空虚之虚。不是虚弱之虚。
二条。是寒结胸中之脉症。心下者。胃口也。满者。胃气逆。烦者。胃气盛也。
【纲】仲景曰。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伤寒下后。心烦腹满。起卧不安者。栀子浓朴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此二条与前发汗吐下后一条。皆是因吐下发汗而烦者。皆为内陷之烦。故俱用取吐法。以涌去其热。其有不经吐下发汗而烦者。则又是传经之热。不作膈实者也。如少阳症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小柴胡汤。少阴病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少阴病胸满心烦者。猪肤汤。是皆用和解法而彻去其热者也。
【纲】仲景曰。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宜小建中汤。
【目】成无己曰。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烦之热者也。此心中悸而烦。烦之虚者也。以悸为虚。悸甚而烦。故亦为虚也。若少阳之邪入腑者。烦而悸。则又为热。大抵先烦而悸者是为热。
先悸而烦者是为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