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黄芩(三两)干姜牡蛎(熬)甘草(炙,各二两)栝蒌根(四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邪气已深,一时不能即出,如蒸蒸而振,发热汗出而解之类。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一误再误。胸胁满,用牡蛎。微结,小便不利,渴,以上皆少阳症。渴,故用栝蒌。而不呕,故去半夏生姜。但头汗出,阳气上越用牡蛎。往来寒热,用柴芩。心下烦者,黄芩、牡蛎。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公元 659 年)唐.李绩(苏敬)撰。五十四卷。原书已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包括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收载药物 844 种, 详细介绍性味、产地、效用等 。
学术价值: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书。开创图文对照之先例。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黄芩(三两)干姜牡蛎(熬)甘草(炙,各二两)栝蒌根(四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邪气已深,一时不能即出,如蒸蒸而振,发热汗出而解之类。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一误再误。胸胁满,用牡蛎。微结,小便不利,渴,以上皆少阳症。渴,故用栝蒌。而不呕,故去半夏生姜。但头汗出,阳气上越用牡蛎。往来寒热,用柴芩。心下烦者,黄芩、牡蛎。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