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伤寒补例》 两感有三

    两感有三.有阴阳两感.有脏腑两感.有寒温两感.阴阳两感者阴阳两经.并感于寒毒也.素问灵枢所说两感.并是此义.此有故.寒先伏于下焦.新寒复中于上焦.上下两邪相引.故邪由阴道而上冲.新邪由阳道而内入.亦有同时并感者.必由薄衣露处.及冒寒远行.劳力汗出.邪气乘虚而入.此时邪气.直是漫天盖地而来.何暇辗转传经.由浅渐进.又何暇阴阳匀配.范我驰驱哉.故太阳少阴两病.未必不兼见阳明太阴证.阳明太阴两病.未必不兼见少阳厥阴证.然邪气究须有从入之先道.细审机括.亦自有孰正孰兼孰重孰轻之辨.脏腑两感者.外经与脏腑.同感于寒毒.非传腑传脏之谓也.此或由饮食伤于肠胃.或由呼吸入于膻中.故小儿当风饮食.当风啼哭.极宜慎之.外既感受风寒.而又内寒上冲于肺下侵于肾.于是恶寒发热.筋骨强痛之中.又有咳嗽呕吐泻泄腹痛之苦.仲景先救其里.后攻其表.是缓治也.急者温中发表并用.风扰于中.其势极恶.霍乱转筋.非桂不足以制之.寒温两感者.寒温两毒相伏.非伤寒化温.温病转寒之谓也.外邪所伤谓之毒.内气所化.不得谓之毒.即不得谓之两感伤寒有初起即见寒死证.无初起即见热死证.其有热死者.日久失治也.否则先有温邪内伏也.温病有初起即见热死证.无初起即见寒死证.其有寒死者.日久失治也.否则先有寒邪下伏也.常有秋月久晴燥邪由呼吸伏于膻中.霜降以后.天气乍寒.腠理开豁.邪气乘之.其证寒热强痛.而初起即神识昏迷.谵语气粗.口渴索水.又有夏月伏暑.为秋凉所遏.不得发越.入冬感寒而发病者.其证胸中烦热.如破皮状两足如冰入夜转热如焚.烦躁不能安眠.此暑毒在血之故.又有冬月寒伏下焦.入春感于风温而发病者.其证初起上见喘粗.声如瓮中.渐见面目 肿.神识昏迷反胃干呕也.大法先治其温.后治其寒.与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诸治法不同.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庞安石
  • 作者:
    郑寿全,字钦安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
  • 作者:
    李中梓
  • 作者:
    吴坤安
  • 作者:
    严则庵纂辑、裘庆元辑
  • 《伤寒明理论》(公元 1156 年)金.成无己着。三卷。对于《伤寒论》的 50 个证作了分析此较。 附方论一卷,论仲景方 20 首的方义。

    作者:
  • (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