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查古籍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半两)白术(十八铢)上五味子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也。
此两解表里之药。故云覆取微汗。茯苓猪苓味淡所以渗水涤饮。用泽泻味咸。所以泄肾止渴也。白术味甘。所以燥脾逐湿也。桂枝味辛所以散邪和营也。欲兼汗表。故用桂枝。专用利水。则宜肉桂。妙用全在乎此。则庶其辛热而去之。
则何能疏肝伐肾通津利水乎。○此逐内外水饮之首剂。金匮治心下支饮眩冒。用泽泻汤治呕吐思水。用猪苓散随意取用二三味。成方总不出是汤也。祖剂云。五苓散治伤寒温热病。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或水入即吐。
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乱吐利。燥渴引饮。并治瘦人脐下有动悸吐涎沫而呕伺翻胃也。
诸如此者。咸属水饮停蓄。津液固结。大小便结。但须增损合宜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