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读物,历来称为经典著作,所以书内所用方剂又称为经方。近代著名中医曹颖甫,名 家达,号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医专宗张仲景,深研这二部书,以善用经方闻于时。生平医案,曾由其门人姜佐龄辑录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门的个别治验,搜集见闻,发挥心得,逐案说解、阐发,以佐证曹氏辨证施治的确切。通过曹氏审阅后,复逐案加以评语,师生商讨,从实践到理论,相互琢磨,名其书曰《经方实验录》,由千顷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来,读者对本书的需要仍繁,我们现在重加整理,删去其说解芜冗者,修饰其词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计九十二案,内有十六案,标明为附列门人医案。——民间中医志愿编撰组
八里为阴(象易少阴之数八),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也。
微脉者,若有若无,极细而软也,多兼于迟,主于阴寒。然或热甚汗泄、吐、利,气而损虚者;或阳厥极深者,或阳极将死,脉欲绝者;脉亦有微、沉、缓、涩、迟、伏、濡、弱诸阴脉见也。不寒便言为寒,须以标本明之。
先病为本,根本也;后病为标,梢末。又为病之气为本,受病之脏腑经络为标。世俗至此更不明其阳极热证,但以执其阴脉为寒,内外急救于于阳,则残阴暴绝,而反致死亡者不少也。且察色、听声、问证、切脉为神、圣、功、巧,别病之四法,而脉最为下,则安可执巧之一法,而去其神、圣、功之三法耶!及夫八里之脉,皆有此义,以微脉居先,故于此总而言之也。
沉脉轻手不见,重切之乃得,动在肌肉之下,其位属阴,为病在里。一名脏病,或蓄于胸及膀胱者,虽为腑病,其脉亦沉,则皆宜下之。由十二脏腑俱在里,而经络皆在表也。大抵但以浮为表,沉为里。然虽脏为阴主里,腑为阳主表,其于病脉之浮、沉有所不拘也。故太阴脾脏之病腹满而脉浮者,桂枝攻于表也。夫脉沉数为里热,沉迟为里寒。余脉皆仿此。或里热吐、利,气液虚损,或阳厥极深,或热极将死者,亦皆见诸阴脉沉,切宜审之,不可妄以施治。
缓脉者,纵缓而不急,似迟而小疾。缓而迟为寒,缓大长为热。
当伤风自汗,或自汗过多,亦为迟缓,热更甚也。
涩脉者,涩而不滑也。或如刀刮竹,或涩而止住者,涩之太过,主液血衰。
由汗、泄、吐、利,或血溢、血泄,或热盛耗液而成燥也。一曰涩主心痛,血少故也,以心养血。
迟脉者,一息四至以下也。迟为病寒,然热盛自汗,吐利过极,则亦为迟也。
气液损虚,故脉迟而不能数。
伏脉者,脉附于骨,沉之甚也。伏主水蓄于内,积饮不散也。伏位属阴,在里深也。病之寒热,以随阴阳别之。
附,切近也。水蓄于内,一名留饮。
濡脉者,按之似无,举之无力也,有似微弱,多兼于迟,主于极冷。然热泄后,或热极将死者,脉亦濡弱,须以外证标本参之。
弱脉者,软虚而无力也。弱之虚冷,必兼微与迟也。然而伤风、中暑,热甚而自汗大出,则易缓弱而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