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懊 烦心,反复颠倒不得眠者,烦热怫郁于内而气不能宣通也,或胸满结痛,或烦、微汗出、虚烦者,栀子汤(二十八)主之;或气少者,加甘草一钱;或呕者及初误以丸药下者,加生姜半两。
凡懊 虚烦者,皆用凉膈散(二十三)甚佳,及宜汤濯手足,使心胸结热宣散而已。心烦腹满,坐卧不安,栀子浓朴汤(三十)主之。或阳明病下之后,躁热而懊 者,三一承气汤(十三)。汗后烦躁不得眠,五苓散(二十四)或凉膈散(二十三);口燥呻吟,错语不得眠,五苓散、黄连解毒汤(二十一);烦心者凉膈散。
少阳证,胸中烦而不呕者,小柴胡(九)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主之。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懊 烦心,反复颠倒不得眠者,烦热怫郁于内而气不能宣通也,或胸满结痛,或烦、微汗出、虚烦者,栀子汤(二十八)主之;或气少者,加甘草一钱;或呕者及初误以丸药下者,加生姜半两。
凡懊 虚烦者,皆用凉膈散(二十三)甚佳,及宜汤濯手足,使心胸结热宣散而已。心烦腹满,坐卧不安,栀子浓朴汤(三十)主之。或阳明病下之后,躁热而懊 者,三一承气汤(十三)。汗后烦躁不得眠,五苓散(二十四)或凉膈散(二十三);口燥呻吟,错语不得眠,五苓散、黄连解毒汤(二十一);烦心者凉膈散。
少阳证,胸中烦而不呕者,小柴胡(九)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