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341? )晋、葛洪(稚川)着。八卷。用简易的处方和易得的药物,在仓促发病时可以应用。经梁.陶弘景增补,金.杨用道又加附方。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内经云.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盖六气为病.皆能发热.故善治伤寒者.必能穷究六淫之气.凡温热暑湿疫疠之类伤寒者.无不一一辨晰明白.而施治各当.要知能治类症.即是能治伤寒.以类症实居伤寒之八九也.今将类症治法列于后.庶几温热暑湿之症.不致混入伤寒正病之治.其于伤寒.思过半矣.
邵评∶伤寒症.邪从肌表而入.先表后里.从六经辨症.用足经药辛温表散.温热暑疫.邪由口鼻吸受.宗三焦认症.从手经用药.忌用足经辛温药.如此.温暑与伤寒.方不相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