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泻热,补劳
苦寒。得春木少阳之令最早(二月生苗),故入少阳、厥阴(肝胆)血分。
治骨蒸劳热(童便捣汁,取汁熬膏),蓐劳虚热(凡苦寒之药,多伤胃气。惟青蒿芳香入脾,独宜于血虚有热之人,以其不犯胃气也),风毒热黄,久疟久痢,瘙疥恶疮,鬼气尸疰(时珍曰∶《月令通纂》言伏内庚日,采蒿悬门庭,可辟邪。冬至元旦,各服一钱亦良,则青蒿之治鬼疰,盖亦有所伏也),补中明目。
童便浸叶用,熬膏亦良。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泻热,补劳
苦寒。得春木少阳之令最早(二月生苗),故入少阳、厥阴(肝胆)血分。
治骨蒸劳热(童便捣汁,取汁熬膏),蓐劳虚热(凡苦寒之药,多伤胃气。惟青蒿芳香入脾,独宜于血虚有热之人,以其不犯胃气也),风毒热黄,久疟久痢,瘙疥恶疮,鬼气尸疰(时珍曰∶《月令通纂》言伏内庚日,采蒿悬门庭,可辟邪。冬至元旦,各服一钱亦良,则青蒿之治鬼疰,盖亦有所伏也),补中明目。
童便浸叶用,熬膏亦良。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