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本草备要》 泽泻

    作者: 汪昂

    通,利水,泻膀胱火

    甘淡微咸。入膀胱,利小便,泻肾经之火邪,功专利湿行水。

    治消渴痰饮,呕吐泻痢,肿胀水痞,香港脚疝痛,淋沥阴汗(阴间有汗),尿血泄精(既利水而又止泄精,何也?此乃湿热为病。不为虚滑者言也,虚滑则当用补涩之药),湿热之病。

    湿热既除,则清气上行。又能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补虚损,止头旋,有聪耳、明目之功(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耳鸣目昏。渗去其湿,则热亦随去,土乃得令,而精气上行。

    故《本经》列之上品,云聪耳明目,而六味丸用之,今人多以昏目疑之)。多服昏目(小便过利,而肾水虚故也。眼中有水,属膀胱,过利则水涸而火生。张仲景八味丸用泽泻,寇宗谓其接引桂附入肾经。李时珍曰∶非接引也,乃取其泻膀胱之邪气也。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阖一辟,此乃玄妙。后人不知此理,专一于补,必致偏胜之患矣。

    王履曰∶地黄、山茱、茯苓、丹皮,皆肾经药,桂、附右肾命门之药,何待接引乎?钱仲阳谓∶肾为真水,有补无泻。或云脾虚肾旺,故泻肾扶脾,不知肾之真水不可泻,泻其伏留之邪耳!脾喜燥,肾恶燥,故兼补为难。易老云∶去脬中留垢,以其微咸能泻伏水故也。昂按∶六味丸有熟地之温,丹皮之凉,山药之涩,茯苓之渗,山茱之收,泽泻之泻。补肾而兼补脾,有补而必有泻,相和相济,以成平补之功,乃平淡之神奇,所以为古今不易之良方也。即有加减,或加紫河车一具,或五味、麦冬、杜仲、牛膝之类,不过一二味,极三四味而止。今人或疑泽泻之泻而减之,多拣本草补药,恣意加入,有补无泻。且客倍于主,责成不专,而六味之功,且退处于虚位,失制方配合之本旨矣,此近世庸师之误也)。

    盐水拌,或酒浸用。忌铁。

更多中医书籍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
  • 作者:
    赵宜真
  • 作者:
  • 作者:
    罗浮山人
  • 作者:
    汪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