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查古籍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俘紧相抟,肠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趺阳,足阳明脉动冲阳、气冲、人迎、大迎,冲阳在足趺上,故谓之趺阳。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逆,紧为气寒。以土位居中,在于浮沉之间,脉不应浮,浮则为胃气之逆。土性和缓,脉不应紧,紧则为胃气之寒。胃主降浊,胃逆脉浮,则胃气壅塞,浊气不降,是以腹满。胃主受盛,胃寒脉紧,则胃气逼窄,木邪迫侵,故为绞痛。浮紧相合,肠鸣而转,转则滞气行动,膈间痞塞之气乃下。及其寒邪冲突,后注魄门,而为泄利,则满痛稍减。顷而寒凝气滞,痛满又作,此因于肾阳之虚也。若少阴脉出,则肾阳续复,少阴脉不出,则肾阳澌灭,其阴器必肿大而虚也。缘水寒木郁,陷而不升,故阴器肿大。肝主筋,前阴者,诸筋之宗也,足少阴脉动太溪、阴谷,太溪在内踝后。阴谷在膝后帼中内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