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查古籍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缓,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只当利其小便,宜五苓散。(方在可水证中。)
湿家之为病,一身疼,发热,身如熏黄,仍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宜黄 汤。
黄 (二两半) 防己(二两) 甘草(一两) 白术 生姜(各一两半) 枣(十六个)
咀,水四升,煎至二升,去滓,温饮一盏,食久再服。喘者,加麻黄一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一两半;气上冲者,加桂枝一两半;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一两,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坐浓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令微汗出。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此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故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汗出已解,身复痛,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续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细末瓜蒂,含水搐少许鼻中则愈。
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汤内加白术二两。(麻黄汤在可汗证中。)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则剧者,此名风湿。此病因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于冷所致也,可与杏仁薏苡汤。
麻黄(一两半) 杏仁(四拾五枚) 薏苡仁 甘草(半两)
咀,以水二升,先煮麻黄一二十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去滓,温二三服。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痛,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宜桂枝附子汤。
此治大便自利,小便不利者。
桂枝(二两) 附子(二枚) 生姜(一两半)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一两)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四服。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二两,煎如前法。初一二服,身如痹,半日许服之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乃术、附并走皮肤,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极,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被,或有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附子(二枚) 白术(二两)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咀,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身肿者加防己二两;悸气、小便不利加茯苓一两半,溢水成四升,煎一升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