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或因伤寒变成斯疾。其候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方在痞证中。)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苦参(半斤) 槐白皮(四两) 野狼牙根(四两)
上锉,以水五升,煎三升半,洗之。
蚀于肛门者,烧雄黄熏之。(雄黄一味,烧熏下部。)病者脉数则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则两目四 周皆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
主之。
赤小豆(一升,浸生芽曝干) 当归(一两)
细末,浆水调下二钱,日三服。
本草著作。《友渔斋医话》丛书之第六种。1卷。清黄凯钧(退庵)撰。刊于嘉庆七年(1812年)。选临床常用药物309味,不分部类,大致按植物、矿物、动物为序排列。每药简明扼要地介绍其临症运用要点,所附个人经验,每出新意,甚切实用。现存初刊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或因伤寒变成斯疾。其候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方在痞证中。)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苦参(半斤) 槐白皮(四两) 野狼牙根(四两)
上锉,以水五升,煎三升半,洗之。
蚀于肛门者,烧雄黄熏之。(雄黄一味,烧熏下部。)病者脉数则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则两目四 周皆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
主之。
赤小豆(一升,浸生芽曝干) 当归(一两)
细末,浆水调下二钱,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