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动气者,脏气不调,筑筑跳动,随脏所主而形见于脐之左右上下也。《难经》各脏载之。又有真气内虚,水结不散,气与相搏,即发奔豚。以其从气冲突如豚之奔,皆不宜汗下。然而独不言脾,当脐之有动气者,脾为中州,以行津液,妄施汗下,必先动脾,是以不言而喻也。左右上下,不宜汗下,何况中州之气,其敢轻动之乎?伤寒所以看外证为当者,盖不在脉之可见,必待问之可得。发汗、下,其可轻举哉!
动气通用理中汤去白术,加桂。白术燥肾闭气,故去之,桂泄奔豚,加之。一法,用柴胡桂枝汤亦良。二方当看有热无热。
动气在左,发汗则头眩,汗下不止,筋惕肉 ,为逆,先宜防风白术牡蛎汤;汗止,与建中汤。
动气在右,发汗则衄而渴,心若烦,饮则吐,先宜五苓散,后与竹叶石膏汤。
动气在上,发汗则气上冲心,桃根汤。动气在下,发汗则心中大烦,骨节疼痛,目晕,食入即吐,先宜大橘皮汤,后与小建中汤。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满拘急,身虽热,反欲拳,先宜甘草干姜汤,后与小建中汤。
动气在右,下之,则津液竭,咽干鼻燥,头眩心悸,宜竹叶石膏汤。
动气在下,下之,则腹满清谷,心痞头眩,宜甘草泻心汤。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动气者,脏气不调,筑筑跳动,随脏所主而形见于脐之左右上下也。《难经》各脏载之。又有真气内虚,水结不散,气与相搏,即发奔豚。以其从气冲突如豚之奔,皆不宜汗下。然而独不言脾,当脐之有动气者,脾为中州,以行津液,妄施汗下,必先动脾,是以不言而喻也。左右上下,不宜汗下,何况中州之气,其敢轻动之乎?伤寒所以看外证为当者,盖不在脉之可见,必待问之可得。发汗、下,其可轻举哉!
动气通用理中汤去白术,加桂。白术燥肾闭气,故去之,桂泄奔豚,加之。一法,用柴胡桂枝汤亦良。二方当看有热无热。
动气在左,发汗则头眩,汗下不止,筋惕肉 ,为逆,先宜防风白术牡蛎汤;汗止,与建中汤。
动气在右,发汗则衄而渴,心若烦,饮则吐,先宜五苓散,后与竹叶石膏汤。
动气在上,发汗则气上冲心,桃根汤。动气在下,发汗则心中大烦,骨节疼痛,目晕,食入即吐,先宜大橘皮汤,后与小建中汤。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满拘急,身虽热,反欲拳,先宜甘草干姜汤,后与小建中汤。
动气在右,下之,则津液竭,咽干鼻燥,头眩心悸,宜竹叶石膏汤。
动气在下,下之,则腹满清谷,心痞头眩,宜甘草泻心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