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懊 者,心中懊懊 ,郁闷不舒之貌。盖由表证误下,正气内虚,阳邪内陷,结于心胸之间,甚则为结胸也。邪在心胸则宜吐,热结胃腑则宜下,不可拘也。发汗、吐、下之后虚烦不得眠,甚则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舌上白苔,饥不能食,虚烦不眠,头汗懊 ,上同。
短气烦躁,咽硬,胸中懊 ,大陷胸汤。阳明病,下之后懊 而烦,中有燥屎,宜承气汤。阳明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必发黄,宜茵陈蒿汤。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懊 者,心中懊懊 ,郁闷不舒之貌。盖由表证误下,正气内虚,阳邪内陷,结于心胸之间,甚则为结胸也。邪在心胸则宜吐,热结胃腑则宜下,不可拘也。发汗、吐、下之后虚烦不得眠,甚则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舌上白苔,饥不能食,虚烦不眠,头汗懊 ,上同。
短气烦躁,咽硬,胸中懊 ,大陷胸汤。阳明病,下之后懊 而烦,中有燥屎,宜承气汤。阳明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必发黄,宜茵陈蒿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