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来源』本品为蚕蛾科昆虫家蚕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
『常用名』僵虫、直僵蚕、头虫、姜蚕、白僵蚕。
『产地』浙江、江苏、四川等地。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及蚕丝,每斤药用甘草1两煎水摊冷,洗去灰尘,捞入筐内,滤干水份,晒干或烘干。炒僵蚕,将锅烧热(每斤药用麦麸2两)撒入锅内,候冒烟时,投入僵虫,用锅铲不断翻动,炒至黄色为度。取出筛去麦麸,备用。
『用量』3~9克。
『贮存』装铁箱内。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来源』本品为蚕蛾科昆虫家蚕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
『常用名』僵虫、直僵蚕、头虫、姜蚕、白僵蚕。
『产地』浙江、江苏、四川等地。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及蚕丝,每斤药用甘草1两煎水摊冷,洗去灰尘,捞入筐内,滤干水份,晒干或烘干。炒僵蚕,将锅烧热(每斤药用麦麸2两)撒入锅内,候冒烟时,投入僵虫,用锅铲不断翻动,炒至黄色为度。取出筛去麦麸,备用。
『用量』3~9克。
『贮存』装铁箱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