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三指禅》 呕吐脉论

    作者: 周学霆

    呕吐之症,一曰寒,一曰热,一曰虚。寒则脉迟,热则脉数,虚则脉虚,即其脉可以分其症。最易治者,寒,阳明为消磨五谷之所,喜温而恶寒,一自寒犯于内,两相龃龉,食入即吐,不食亦呕。彼法夏、丁香、白蔻、砂仁,本草所注一派止呕定吐之品,非不神效,不如一碗生姜汤,而其效更速者,经所谓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是也。最误治者,热(寒凉燥烈之性,功过参半焉者也。丹溪滋肾水而清湿热,原补前贤所未备,乃效颦者,肆行寒凉,人之死于寒凉者,非丹溪之罪,实不善读书者之罪。有明诸儒救寒凉之弊,多为过激之言,二百年中,寒凉之风,一变为燥烈之火,人之死干燥烈者,什倍于寒凉。遇是症,彼曰宜热,此曰宜热,且曰某书某书,凿凿有凭,又安知症属热乎哉?)。寒之不已,郁而为热,医不知其热,仍以辛热治其寒,愈呕愈热,愈热愈吐,彼麦冬、芦根,止呕定吐,书有明文,尚不知用,何况石膏之大凉大寒乎(经验方∶石膏、麦冬、粳米、炙草)?不知石膏为止呕定吐之上品,本草未注其性,《内经》实有其文。经曰∶“诸逆上冲,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是也。最好治者,虚,不专责之胃,而兼责之脾,脾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虚难转输,逆而呕吐,调理脾胃,乃医家之长策,理中汤(人参、焦术、干姜、附子、炙草、大枣)、六君子汤(人参、焦术、法半夏、茯苓、陈皮、炙草),皆能奏效。经曰∶足太阴之脉,挟咽连舌本,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是也。夫呕吐,病之最浅者也,噎膈,病之至深者也,极为易辨。呕吐,其来也猝;噎膈,其来也缓。呕吐,得食则吐,不食亦有欲呕之状;噎膈,食入方吐,不食不呕。呕吐,或寒或热或虚,外见寒热与虚之形;噎膈,不食亦与平人一般。呕吐不论年之老幼;噎膈多得之老人。呕吐,脉有迟、有数、有虚;噎膈,脉缓。方书所论呕吐,牵扯噎膈之文,噎膈半是呕吐之方,有何疑似之难辨而茫无定见也。昔在湘中,壶盘会友,一老医曰∶“吾治噎膈,得愈数人。”核其药,曰附子理中汤,考其症,乃脾虚之呕吐者。又一老医曰∶“吾治噎膈,得愈数人。”核其药,曰黄连法夏汤,考其症,乃胃热之呕吐者。谚云∶“药能医假病,人多得假名,”其即二老之谓欤!至于老人气鲠,时尝呕吐,不可概以呕吐论,亦不可遽以噎膈论,盖津少气虚,难以传送,古人刻鸠于杖,祝其无噎者,此也。孕妇呕吐,法夏不犯禁例,且能安胎,《准绳》已详言之。更有妇人,天癸来时,为风寒所袭,传送肺经,血凝于肺,食入即呕,一载有余,医家以寻常治呕吐之法治之,或寒或热,俱不见效,只以桔梗、红花诸药,去瘀生新,数剂而愈,此又不可不知也。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李时珍
  • 作者:
    赵学敏
  • 作者:
    叶桂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
  • 作者:
    陈嘉谟
  •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作者:
    寇宗奭
  • 作者:
    杨时泰
  • 作者:
    唐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