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白棘(图缺),棘针也。生雍州。棘刺花生道旁,今近京皆有之。棘,小枣也,丛高三、四尺,花、叶、茎、实都似枣,而有赤、白二种。苏恭云∶白棘,茎白如粉,子、叶与赤棘同,赤棘中时复有之,亦为难得耳。然有钩直二种∶直者,宜入补药;钩者入痈肿药。针采无时。花冬至后百二十日采,实四月采。又枣针疗喉痹不通,药中亦用。陈子昂《观玉篇》云∶在张掖郡时,有人以仙人杖为白棘,同旅皆信之。二物都不相类,不知何故疑惑若此,其说见枸杞条。
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
(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三卷。
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林亿取《金匮玉函要略方》的杂病和有关的附方, 编为《金匮要略方论》。 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妇科、急救、饮食禁忌等 25 篇,计 262 方。
白棘(图缺),棘针也。生雍州。棘刺花生道旁,今近京皆有之。棘,小枣也,丛高三、四尺,花、叶、茎、实都似枣,而有赤、白二种。苏恭云∶白棘,茎白如粉,子、叶与赤棘同,赤棘中时复有之,亦为难得耳。然有钩直二种∶直者,宜入补药;钩者入痈肿药。针采无时。花冬至后百二十日采,实四月采。又枣针疗喉痹不通,药中亦用。陈子昂《观玉篇》云∶在张掖郡时,有人以仙人杖为白棘,同旅皆信之。二物都不相类,不知何故疑惑若此,其说见枸杞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