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人体解剖学》 3.面部浅层的动脉

    (一)面动脉facialartery(图10-3)在舌动脉的上方起自颈外动脉,行向前上,经茎突舌骨肌和二腹肌后腹的深面,在下颌三角内行于下颌下腺的深面,绕下颌骨体下缘至面部,在咬肌前缘处可触及入该动脉的搏动,然后斜向前上经口角与鼻翼外侧,抵外内眦,改名为内眦动脉。面动脉行程迂曲,沿途分支有下唇动脉、上唇动脉和鼻外侧动脉。在口、鼻、眼的周围,两侧的动脉支吻合丰富。内眦动脉在内眦部与颈内动脉的分支眼动脉有吻合。

    面部浅层结构

    图10-3 面部浅层结构

    (二) 颞浅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图10-3)为颈外动脉终支之一,在下颌颈处续于颈外动脉。经颧弓根部的浅面,在颧弓根上方约2-3厘米处,分为额支和顶支,额支前行与额动脉交通,顶支向后行与耳后动脉及枕动脉吻合。

    颞浅动脉在上行过程中,先居于腮腺实质内,发出面横动脉在颧弓和腮腺管之间前行,分布于腮腺及咬肌表面,在颧弓上方发出颧眶动脉,布于眼轮匝肌周围。

    由于颞浅动脉的位置浅而恒定,临床上常用来测压及压迫止血,在治疗颌面恶性肿廇时,还可经该动脉进行逆行插管,灌注化疗药物。

    (三)眶上动脉supraorbitalartery(图10-3)是颈内动脉的眼动脉的分支,在眶内分出后,经眶上切迹或孔穿孔出,布于额部皮肤及肌肉。

    (四)眶下动脉infraorbital artery为上颌动脉的分支,经眶下裂、眶下沟和眶下管,最后出眶下孔,布于眶以下的皮肤和肌肉。

    (五)颏动脉为上颌动脉的分支下牙槽动脉的末支,自颏孔突出,布于颏部的皮肤和肌肉。

更多中医书籍
  •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李子毅
  • 作者:
    龚廷贤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东轩居士
  •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