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一)胸廓的形态,在成人为前后较扁、前壁短后壁长的圆锥形的骨笼(图3-15),后方12个胸椎位于后壁中线,椎体向腔内突出,肋骨先向外,至肋角处转向前行,再弯向内侧经肋软骨抵达胸骨。胸廓上口呈肾形,为后高前低的斜面,由第1胸椎、第1肋骨和胸骨柄上缘围成,胸骨柄上缘约与第2-3胸椎间线平齐。胸廓上口有气管、食管及头颈上肢的大血管等通过。胸廓下口宽大,前高后低,由第12胸椎,第12、11肋及肋弓、剑突组成。两侧肋弓的夹角叫肋下角,角度大小因体形而异。胸廓下口有膈封闭,食管和大血管等穿经膈的裂孔走行。
图3-15 胸廓
(二)肋间隙序数及活体判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心、肺及膈各部的高度常以此为标准进行描述和记载,如心尖的位置一般在第5肋间隙中线左侧7-9cm处。肋间隙的序数与其上方肋骨的序一致,即第5肋间隙位于第5肋骨下方。由于第一肋骨部分被锁骨遮盖,故肋骨序数一般从第二肋开始触摸计算,且第2肋有胸骨角做为明显的定位标志。在背部,常用胸椎棘突或肩胛骨内上角和下角做参考,通常肩胛骨内上角平第2肋,下角平第7肋。
(三)胸廓参与呼吸运动,吸气时胸廓各径均增大,其前后径和横径增大是肋骨和胸骨运动的结果,垂直径的增大是膈肌收缩、膈穹下降的结果。肋骨的运动,吸气时肋颈沿自身长轴向后旋转肋体上提,并将其前端的胸骨推向前上,肋骨两侧外翻,所以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均加大,呼气时做相反方向的运动,使胸腔容积减少。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外科证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维德整理祖传秘术及生平经验而成《外科全生集》。此书后经清末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评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维德(l669—l749年)字洪绪,别号林屋散人,又号定定子,江苏吴县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学家。撰《外科证治全生集》。
(一)胸廓的形态,在成人为前后较扁、前壁短后壁长的圆锥形的骨笼(图3-15),后方12个胸椎位于后壁中线,椎体向腔内突出,肋骨先向外,至肋角处转向前行,再弯向内侧经肋软骨抵达胸骨。胸廓上口呈肾形,为后高前低的斜面,由第1胸椎、第1肋骨和胸骨柄上缘围成,胸骨柄上缘约与第2-3胸椎间线平齐。胸廓上口有气管、食管及头颈上肢的大血管等通过。胸廓下口宽大,前高后低,由第12胸椎,第12、11肋及肋弓、剑突组成。两侧肋弓的夹角叫肋下角,角度大小因体形而异。胸廓下口有膈封闭,食管和大血管等穿经膈的裂孔走行。
图3-15 胸廓
(二)肋间隙序数及活体判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心、肺及膈各部的高度常以此为标准进行描述和记载,如心尖的位置一般在第5肋间隙中线左侧7-9cm处。肋间隙的序数与其上方肋骨的序一致,即第5肋间隙位于第5肋骨下方。由于第一肋骨部分被锁骨遮盖,故肋骨序数一般从第二肋开始触摸计算,且第2肋有胸骨角做为明显的定位标志。在背部,常用胸椎棘突或肩胛骨内上角和下角做参考,通常肩胛骨内上角平第2肋,下角平第7肋。
(三)胸廓参与呼吸运动,吸气时胸廓各径均增大,其前后径和横径增大是肋骨和胸骨运动的结果,垂直径的增大是膈肌收缩、膈穹下降的结果。肋骨的运动,吸气时肋颈沿自身长轴向后旋转肋体上提,并将其前端的胸骨推向前上,肋骨两侧外翻,所以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均加大,呼气时做相反方向的运动,使胸腔容积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