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气功外气疗法》 呕吐

    【病因】

    (一)外邪犯胃:感受风寒、暑湿以及秽浊之气,侵犯胃腑,以致胃失和降,发生呕吐。

    (二)饮食不节:饮食过量,或食生冷油腻不洁之物,停滞胃中,不得运化,胃气损伤而上逆、发生呕吐。

    (三)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减弱,产生痰湿,胃气受阻,气逆不降而呕吐。

    总之呕吐多属胃,任何病因损及胃,导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均可引起呕吐。

    【症状】

    (一)外邪犯胃:突然呕吐,多兼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平掌测试检查:胃脘部多有寒凉或热或秽浊而密集的气感。

    (二)饮食不节:呕吐酸腐食物,嗳气厌食,脘腹胀满,得食愈甚,吐后脘舒,舌苔厚腻,脉滑。平掌测试检查:胃脘部多有密集、阻滞、沉重的气感。

    (三)脾胃虚弱:饮食稍多即吐,面色苍白,倦怠乏力,便溏,舌淡,脉虚弱。平掌测试检查:胃脘部及周身多有稀疏、微麻的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先点揉脾俞、胃俞、膻中、中脘、内关、足三里。

    2.以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发气于脾俞、胃俞,并顺膀胱经向下肢导引气机,使其上下平衡。然后以同法发气于膻中、中脘、梁门穴,并顺任脉及足阳明胃经向足三里穴导引,使胃气下降。

    3.再以平掌式,用推旋引手法发气于神阙,并以神阙为中心向右推旋导引气机,以降其气。

    加减:外邪犯胃、饮食不节者,加平掌式,用拉引手法从胃脘引邪气外出,或导向足三里排出。脾胃虚弱者,加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向中脘、脾俞、关元穴各发气14息。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内关、足三里、中脘。然后以龙含式,用拉引旋手法发气,导气达于内关、足三里。

    (三)辅助练功:

    1.和胃降逆功:先用食、中、无名指指面,从胸骨切迹下推至剑突部36次,再揉膻中穴36次;然后呼气时以两手四指或全掌在腹部中线自剑突向耻骨联合推36次;最后以四指面自中脘斜向腹之两侧分推36次。

    2.胸腹胃放松降气功:卧位或坐位,自然呼吸,微闭双目,排除杂念,全身放松,先吸一口气想“静”字,然后呼气想“松”字,自胸至腹放松14息。再以同法自胸内两肺,至胃放松14息,导引胃气下降。

    【病例】

    1:杜××,女,6岁,1979年8月22日初诊。

    主诉:呕吐5天,频繁呕吐,日吐10余次。呕吐黄水样不消化之食物,胸闷、口苦、咽干,近日不能饮水,饮后呕吐。精神萎靡,烦躁,曾用庆大霉素、爱茂尔等药治疗无效。

    体检:腹软,肝在剑突下1厘米,脾未触及,手足心热,咽部充血,颈软,舌苔薄白,根厚黄,脉滑。体温36.9℃。平掌测试:胃脘部有密集麻胀气感。

    诊断:呕吐(急性胃炎)。

    治疗:取穴:天柱骨、膻中、中脘、天河水、足三里、内关。发功:先以推、揉手法推拿;然后以平掌式,用拉旋引手法发气并顺阳明经向下肢和上肢导引。

    治疗经过:第1次治疗后,患者当即能饮水200毫升。嘱给于流质饮食。治疗3次后诸症消失,痊愈。

    2.王××,男,35岁,工人,1980年10月27日初诊。

    主诉:呕吐半月余。因喝酒引起胃痛、呕吐。每于饭后胃脘部胀满不适,下坠疼痛,频频呕吐,肠鸣,矢气。无其他病史。

    体检:腹胀,剑突下压痛,肝脾未触及,舌苔厚腻,脉弦滑。平掌测试:胃脘部有阻滞、密集气感。

    X线拍片检查:食管粘膜与胃粘膜有交叉现象,胃大弯位于小弯之上,呈双胃泡双液面,幽门窦部的位置高于十二指肠球部,垂直向下,使十二指肠球部呈倒吊状。

    诊断:呕吐(胃扭转)。

    治疗:取穴:阑门、右石关、梁门、气海、足三里、脾俞、胃俞、肩井。发功:先用推、揉、摩、拿手法推拿。然后以平掌式,用推拉引手法发气,每日1次。

    治疗经过:经治疗1次,呕吐、胀满减轻。经治疗5次,症状消失,饮食正常。于1980年11月17日做X线钡餐胃肠透视,胃部正常。痊愈。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
  •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作者:
  • 作者:
  • 作者:
    赵术堂
  • 作者:
    未知
  •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作者:
    虞传
  •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