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气功外气疗法》 哮喘

    【病因】哮喘的发生,主要是肺脏痰湿停聚,一旦感受外邪,则气之升降出入失常、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博结,阻塞气道,出现喘逆痰鸣,呼吸困难的症状。脾失健运则积湿成痰,上阻于肺,或肾虚不能纳气亦可造成本病。故本病的病因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

    【症状】

    (一)外感风寒:气喘咳嗽,痰多清稀起沫,兼有风寒表证,舌苔白滑,脉浮紧或弦滑。平掌测试检查:胸部气感密集、寒凉,小腹及下肢气感稀疏。

    (二)痰湿壅肺:气喘咳嗽,痰多粘稠,胸脘满闷,苔白腻,脉弦滑。平掌测试检验:胸腹部气感密集、阻滞,上下疏密不均。

    (三)肺脾气虚:喘促气短,自汗畏风,痰清稀,语言无力,倦怠乏力,食减便溏,舌淡,脉弱。平掌测试检查:胸部气感稀疏,下肢密集。

    (四)肺肾阴虚:喘促气短,咽干口燥,干咳少痰,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或伴有咳血音哑。平掌测试检查:胸部、腹部、小腹部有密集、阻滞的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首先点揉定喘穴(大椎旁开0.5寸)、天突、膻中、关元、肺俞。

    2.以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在体表定喘、肺俞发气14息或28息。然后手式离开体表,以推拉引手法顺督脉经及足太阳膀胱经向下导气至命门、肾俞穴处,反复3~7次。

    3.以中指独立式或剑指式,用震颤手法发气于天突、膻中、中府、云门;然后手式离开体表,用引法顺足阳明胃经、任脉经从胸部向腹部导引气机,使经气下行,上虚下实。

    加减:外感风寒者,加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扫散头部胆经。痰湿阻肺者,加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发气于中府、云门穴,并顺手太阴肺经向指端导引,疏通经气,祛邪外出。肺脾气虚者,加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向气海、中脘、肺俞、脾俞穴发气各9息或18息。肺肾阴虚者,加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发气于关元、肾俞、肺俞穴各6息或12息。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定喘、天突、膻中、内关、列缺穴;然后以龙含式,用推拉旋手法发气,并导气下行。

    (三)辅助练功:

    1.平喘导气功:患者坐式或站式。排除杂念,微闭双目,全身放松。先用食、中、无名、小指指面,从胸骨切迹下推至剑突36次;呼气时,再用右手掌自胸部中线向左侧推5~10次,吸气时暂停,共10息;再用左手以同法向右推摩10息。最后以两手平掌从两腋下向腹侧推摩10~20次。

    2.放松肺脏功:于哮喘发作时,取坐位或站位,排除杂念,先放松胸背及全身肌肉,再深吸一口气,意念“松”字,同时意想两肺脏放松,使其气顺身体两侧下降于足掌。反复数次,至喘息逐渐减轻为止。

    3.肺气虚者,配合练服白气功;邪气实者,配合练摩胸“呬”字功(见咳嗽)。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广生)着。四卷。首论痈疽的脉、因、症、治、次依人体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种外科疾患的辨证处方。扩充了外科的治疗范围,丰富了外科的治疗方法。

    作者:
    赵濂
  • 作者:
    江考卿
  • 《伤科汇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着。十二卷。汇集清以前各家之说参以家传之法而成书。主要内容有伤科理论、解剖、手法、内外各证、医案、用药处方等。

    作者:
  • (公元 1808 年)清.钱秀昌着。六卷。首绘各种体表,骨度和伤科器具图,次叙金疮论治、治伤法论、跌打损伤内治症等不同伤病治疗三十六则,再次为治伤汤头歌括和附录各家 秘方。

    作者:
    钱潢
  • 作者:
    吴谦
  • 作者:
  • 作者:
    史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