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痘疹方》云∶痘疮未出之先咳嗽,升麻汤。头疼身热,恶寒咳嗽,参苏饮。呕吐痰涎,白术汤。时气头疼咳嗽,或靥后余毒咳嗽,惺惺散。疮不起发,升麻汤。感寒头痛,闷乱咳嗽,木香散。发热嗽甚,别无他症,生地黄散。风热咳嗽,五味子汤。咽喉不利,甘桔防风汤。窃谓前症未出欲出之际,乃热毒上熏清道,肺气不宁,宜用惺惺散。若已出之后,则属元气虚弱,不能固卫腠理,风邪乘虚而袭,宜用五味异功散加桔梗、五味子,以补脾肺。
一男子咳嗽嚏喷,腮颊赤白,胞皆赤,遍身赤 ,余谓此心脏痘疹,彼疑惑而未用药,旬余皆红活起发。余谓既红活起发,不必服药。至十七日,大便下血,脓疮痂而痊。
一小儿痘赤壮热,咳嗽痰甚,烦热作渴,用人参清膈散一剂,诸症顿退,日用芹菜汁,旬余而靥。
一小儿痘渐愈,咳嗽,肺脉大而无力,用参苏饮,咳嗽渐愈。因母饮酒,又复咳,用五味异功散加桑白皮、杏仁、山栀,母子并服而愈。
一小儿痘疮,十二日患咳嗽唾痰,胸中隐痛,肺脉数滑。余曰∶此兼患肺痈也,当用桔梗汤。不信,翌日果吐脓血,用桔梗汤而愈。
一小儿十四岁,痘愈后,咳嗽,脉数而无力,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六味丸料,各数剂渐愈。毕姻后,咳嗽发热,仍用前药及八珍等药而痊。
一小儿痘将愈,咳嗽面色黄白,嗽甚则赤,用五味异功散,调补而愈。
生地黄散治小儿 疹,身热口干,咳嗽心烦等症。
生地黄(半两) 麦门冬(去心,七分) 杏仁 款冬花 陈皮(各三钱) 甘草(炙,二钱半)
上每服三五钱,水煎,徐徐服,儿大加之。若痰气痘热内作,宜用桔梗甘草防风汤。若痰上壅者,佐以抱龙丸。
桔梗汤治久嗽肺气伤,而吐痰有血痰或腥秽,或咳吐脓血,肺痈等症。
桔梗(炒) 贝母(去心) 知母 桑白皮 枳壳(各一钱) 地骨皮 栝蒌仁 薏苡仁 杏仁(各五分)
当归 黄 (微炒。各一钱) 五味子 百合(炒。各一钱五分) 防己(一钱) 葶苈(炒,五分)
上每服三五钱,水煎服。
桔梗防风汤治痘症余毒,疮毒咽痛。
桔梗 甘草 防风上水煎服。
六味地黄丸
七味白术散(二方见发热属阴阳)
五味异功散
补中益气汤
当归补血汤(三方见寒战切牙)
十六味清膈散(即人参清膈散,方见顶陷心烦)
惺惺散(方见 症)
五味子汤(即小柴胡汤加五味子)
参苏饮(方见涕唾稠粘)
(公元 1578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 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 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
学术价值:
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痘疹方》云∶痘疮未出之先咳嗽,升麻汤。头疼身热,恶寒咳嗽,参苏饮。呕吐痰涎,白术汤。时气头疼咳嗽,或靥后余毒咳嗽,惺惺散。疮不起发,升麻汤。感寒头痛,闷乱咳嗽,木香散。发热嗽甚,别无他症,生地黄散。风热咳嗽,五味子汤。咽喉不利,甘桔防风汤。窃谓前症未出欲出之际,乃热毒上熏清道,肺气不宁,宜用惺惺散。若已出之后,则属元气虚弱,不能固卫腠理,风邪乘虚而袭,宜用五味异功散加桔梗、五味子,以补脾肺。
一男子咳嗽嚏喷,腮颊赤白,胞皆赤,遍身赤 ,余谓此心脏痘疹,彼疑惑而未用药,旬余皆红活起发。余谓既红活起发,不必服药。至十七日,大便下血,脓疮痂而痊。
一小儿痘赤壮热,咳嗽痰甚,烦热作渴,用人参清膈散一剂,诸症顿退,日用芹菜汁,旬余而靥。
一小儿痘渐愈,咳嗽,肺脉大而无力,用参苏饮,咳嗽渐愈。因母饮酒,又复咳,用五味异功散加桑白皮、杏仁、山栀,母子并服而愈。
一小儿痘疮,十二日患咳嗽唾痰,胸中隐痛,肺脉数滑。余曰∶此兼患肺痈也,当用桔梗汤。不信,翌日果吐脓血,用桔梗汤而愈。
一小儿十四岁,痘愈后,咳嗽,脉数而无力,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六味丸料,各数剂渐愈。毕姻后,咳嗽发热,仍用前药及八珍等药而痊。
一小儿痘将愈,咳嗽面色黄白,嗽甚则赤,用五味异功散,调补而愈。
生地黄散治小儿 疹,身热口干,咳嗽心烦等症。
生地黄(半两) 麦门冬(去心,七分) 杏仁 款冬花 陈皮(各三钱) 甘草(炙,二钱半)
上每服三五钱,水煎,徐徐服,儿大加之。若痰气痘热内作,宜用桔梗甘草防风汤。若痰上壅者,佐以抱龙丸。
桔梗汤治久嗽肺气伤,而吐痰有血痰或腥秽,或咳吐脓血,肺痈等症。
桔梗(炒) 贝母(去心) 知母 桑白皮 枳壳(各一钱) 地骨皮 栝蒌仁 薏苡仁 杏仁(各五分)
当归 黄 (微炒。各一钱) 五味子 百合(炒。各一钱五分) 防己(一钱) 葶苈(炒,五分)
上每服三五钱,水煎服。
桔梗防风汤治痘症余毒,疮毒咽痛。
桔梗 甘草 防风上水煎服。
六味地黄丸
七味白术散(二方见发热属阴阳)
五味异功散
补中益气汤
当归补血汤(三方见寒战切牙)
十六味清膈散(即人参清膈散,方见顶陷心烦)
惺惺散(方见 症)
五味子汤(即小柴胡汤加五味子)
参苏饮(方见涕唾稠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