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查古籍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畜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聚积此言沉脉兼诸脉主病之义脉按之至骨曰沉故曰主里寒乃水寒积乃藏积皆见沉脉沉而有力有物在里非痰即食沉而无力里原非实但气不伸畅沉为在里而复迟虚寒可必沉为在里而加数伏热何疑沉而紧则寒为敛实故冷痛也沉而缓则阳不健行故水蓄焉沉而牢乃阴寒之滞着应当痼冷沉而实是阳气聚搏宜乎热深沉为阴弱为虚沉弱必主阴虚沉为里细为湿沉细定成痹湿沉为阴弦为饮沉弦则饮停腹阴而时痛沉为里滑为食沉滑则食宿肠里而难推沉已气沉于骨伏则至骨如无势甚笃危须分久暴暴则既吐且利而暴脱温补可回久则阴毒聚积之久阻非峻攻莫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