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败血乘虚,流入经络,日久化水,故令面黄,四肢浮肿。若作水气治之,便致夭枉。宜小、大调经汤(和三十八、三十九)。血流为水者,下午肿甚,肿处必有血痕,或胁胀刺痛。
咳嗽小便涩,寒水侮土也。宜补脾肺。补中益气汤。(补六)
气虚,六君子汤(补一)。四君子汤去甘草,加米仁、炒陈卜子。(补四)
六脉沉细无力,或咳嗽,或泄泻不止。脾土虚寒,命门火衰也。《金匮》肾气汤(补四十七)。
口渴恶寒,脉沉无力,体虚而有湿热之积也,必上焦满闷,宜补中行气,兼用导水之剂,白术、茯苓、陈皮、木通。
外感风寒,气血滞于经络;或胁腹绞刺。呕吐恶心,宜加味吴茱萸汤。(散二十九)
气郁作胀,枳实、炒白术。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败血乘虚,流入经络,日久化水,故令面黄,四肢浮肿。若作水气治之,便致夭枉。宜小、大调经汤(和三十八、三十九)。血流为水者,下午肿甚,肿处必有血痕,或胁胀刺痛。
咳嗽小便涩,寒水侮土也。宜补脾肺。补中益气汤。(补六)
气虚,六君子汤(补一)。四君子汤去甘草,加米仁、炒陈卜子。(补四)
六脉沉细无力,或咳嗽,或泄泻不止。脾土虚寒,命门火衰也。《金匮》肾气汤(补四十七)。
口渴恶寒,脉沉无力,体虚而有湿热之积也,必上焦满闷,宜补中行气,兼用导水之剂,白术、茯苓、陈皮、木通。
外感风寒,气血滞于经络;或胁腹绞刺。呕吐恶心,宜加味吴茱萸汤。(散二十九)
气郁作胀,枳实、炒白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