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皮肤性病学》 第三节 脂溢性皮炎 Dermatitis Seborrheica

    【病因】

    不明。

    可能由于皮脂分泌过多,改变了皮肤正常PH值,抑菌能力降低,使原来存在于皮肤上的一些非致病菌如卵圆糖疹芽孢子菌大量繁殖,继发性引起局部炎症。细菌可分解出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此外,饮酒,内分泌功能失调物理化学因素可能对本病发生有一定影响。

    【症状】

    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皮脂腺分布较多部位,如头、面、耳后、腋窝、胸前、肩胛间、腹股沟等。

    初发皮疹为红色丘疹或斑片,互相融合,上面覆有油腻状鳞屑或黄痂。由于发生的部位不同,症状各异,如头部损害,重者可伴渗出结痂,有臭味,可引起头顶脱发,称脂溢性脱发。眉、鼻翼、耳后见灰白色鳞屑或黄痂,基底潮红,躯干部位不规则黄红色或淡红色斑片,复以糠秕状鳞屑,严重者发展至全身而成红皮症。

    有时因搔抓,继发感染毛囊炎、疖肿、淋巴结炎。

    【诊断】

    在皮脂分布多的部位出现带油性的斑片或丘疹,自觉瘙痒,慢性经过。不难诊断。

    【治疗】

    1.禁饮酒:少食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水果。

    2.内服药:

    (1)维生素B族类制剂,如维生素B1或B2。

    (2)有人主张服酮康唑或四环素。

    3.外用药:去脂、消炎、杀菌、止痒的原则,常用复方硫磺洗剂,复方氯霉素酊、或希尔生液。

    4.中医【治疗】

    潮红、渗液、结痂时可以清热、解毒、利尿为治则,用龙胆泻肝汤加碱。

    仅痒无渗出时,以养血、润燥、祛风、清热为治则。用祛风换肌散加减(生地30、生首乌、当归各15克、大胡麻、川芎、丹皮、威灵仙、刺蒺藜、白芍、花粉各9g、姜活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更多中医书籍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
  • 作者:
    赵宜真
  • 作者:
  • 作者:
    罗浮山人
  • 作者:
    汪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