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普济方》 时气烦渴

    作者: 朱梓

    (附论)夫时气烦渴者。此由热气入于肾脏故也。肾恶燥。今热气盛则肾燥。肾燥故渴而引饮也。

    知母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头疼。骨肉烦疼。口燥心闷。外寒内热。已自下

    。由有虚热未退。烦渴不止。宜服。

    知母(一两)人参(去芦头一两)地骨皮(一两)葛根(一两锉)甘草(炙微赤锉一两)石膏(三两)栝蒌根(二两)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

    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赤芍药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数日不解。心燥渴。小腹胀急。脐下闷痛。宜

    赤芍药(三分)知母(三分)黄芩(三分)玄参(三分)麦门冬(去心三分)柴胡(去苗三分)石膏(二两)甘草(三分炙微赤锉)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竹叶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柴胡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头疼。骨肉烦疼。口燥心闷。外寒内热。已自下

    。由有虚热未退。烦渴不止。宜服。

    柴胡(一两去苗)川升麻(三分)黄芩(三分)石膏(二两)麦门冬(一两去心)犀角屑(三分)葛根(三分锉)甘草(三分炙微赤锉)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

    入葱白二茎。竹叶二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赤茯苓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头痛。虽时有汗。烦渴不止。宜服。

    赤茯苓(二两)甘草(炙微赤锉一两)泽泻(一两)桂心(一两)葛根(锉一两)石膏(二两)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猪苓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烦热。烦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宜服。

    猪苓(去黑皮一两)赤茯苓(一两)泽泻(一两)阿胶(捣碎炒微黄一两)滑石(一两)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麦门冬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壮热烦渴。

    麦门冬(一两去心)五味子(一两)人参(一两去芦头)石膏(二两)甘草(一两炙微赤锉)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土瓜根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大热。心胸烦渴。

    土瓜根(半两)干枣(五枚)麦门冬(半两去心)甘草(三分炙微赤锉)豉(五钱)上细锉。和匀。每服半两。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时气烦渴不止方

    (出圣惠方)地骨皮(半两)阿胶(半两捣碎炒微黄)葱白(二茎并须)上细锉。和匀。每服半两。

    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时气烦渴。身热头痛。呕逆不能食。宜此方。

    (出圣惠方)柴胡(二两半去苗)赤茯苓(二两)枳壳(二两麸炒微黄去瓤)甘草(一两炙微赤锉)麦门冬(二两去心)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升麻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下后。烦渴不止。

    川升麻(三分)知母(三分)甘草(三分炙微赤锉)石膏(两半)葛根(一两锉)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竹叶三七片。粳米一百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葛根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烦渴。或呕吐。心胸不利者。宜服。

    葛根(一两锉)猪苓(去黑皮一两)赤茯苓(一两)桂心(一两)白术(一两)泽泻(一两)栝蒌(一两)上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温水调服二钱。令亟饮水。小便利。

    汗出便愈。

    又方

    (出圣惠方)黄连(一两去须)栝蒌根(一两)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

    煎大麦汤。温下三十丸。

    治时气烦渴不止方

    (出圣惠方)葛根(二两锉)葱白(五茎切)上以水二大盏。煎至一大盏。去滓。纳白粳米半合。

    豉半合。以生绢裹煎。良久候烂。去米豉放冷。不计时候。温服。

    治时气烦渴不止方

    (出圣惠方)取生藕。捣绞取汁一中盏。入生蜜一合。搅匀。不计时候。分为二服。

    芍药汤方治毒瘟病。及吐下后。有余热烦渴。

    芍药(五分)黄连(四分)甘草(二分炙)黄芩(二两)桂心(二两)栝蒌(二分)上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日令尽。忌猪肉、冷水、海藻、菘菜、生葱等。

    干粪汤

    (一名破棺汤)

    解大热天行病。若大困。患舌燥如锯。极渴不能服药

    者。宜服。

    用陈久人粪干一大升。以沸汤一大升。沃粪一食久。澄清。沥取一升。顿服。如渴不止者。根据前法更服。

更多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