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普济方》 口干(附论)

    作者: 朱梓

    夫手少阴心之经也。其气通于舌。是太阴脾之经也。其气通于口。腑脏虚热。热之气乘心脾之经也。其脉虚者。病苦少气不足以息。咽干无津液故也。又右手关上脉浮为阳。足少阳胆之经也。其脉实者。病苦腹中满。饮食不可。咽干燥也。

    葛根汤治口舌干焦。

    葛根(锉)甘草(炙各半两)人参〔三(二)分〕赤茯苓〔去黑皮一分(两)〕黄(锉一黄(去根节一两)牛黄(研一分)地骨皮(锉半两)麦门冬(去心焙一两)上粗捣筛。

    每服三钱匕。

    杏仁散

    (出圣惠方)

    治心胃中客热。唇口干燥。或生疮。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麦门冬(去心)赤茯苓黄连(去须)栀子仁黄芩地微炒)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淡竹叶十四片。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后温服。

    牛黄丸

    (出圣惠方)

    治心脾壅热。口舌干燥。兼烦渴。

    牛黄(三分细研)黄连(二两去须)黄芩芎栀子仁马牙硝(细研)甘草(各一两炙研水飞过)煎竹叶汤。

    干枣汤治口舌干焦。

    干枣(去核焙)贝母(去心各一两半)生干地黄(焙)胡桃瓤〔各三(二)两〕陈橘皮(去苗各一两)上

    酸枣丸治虚劳口干。

    酸枣(一升)酸石榴子乌梅(各五合)栝蒌实葛根甘草(各三两)麦门冬(四两)覆

    茯苓汤治心热舌干。烦躁。

    白茯苓(去黑皮)大黄(锉炒)升麻麦门冬(去心焙)远志(去心)人参葛根(锉)甘

    栝蒌根散

    (出圣惠方)

    治风热口中干燥。舌裂生疮。

    栝蒌根(三分)牛黄〔二(一)分细研〕白僵蚕(微炒)白藓皮川大黄(各半两锉碎微候。

    煎淡竹叶

    甘草丸治口中热干。

    甘草人参半夏生姜乌梅肉(各一两半)枣膏(二两半)上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旋

    栝蒌根汤治口干渴燥。

    栝蒌根(二两)石膏〔碎二两(分)〕铅丹(研三分)赤石脂白石脂(各半两)泽泻(三拘时。

    甘草丸

    (出圣惠方)

    治口舌干燥。烦热。

    甘草(炙微赤锉)人参(去芦头)乌梅肉(各三分微炒)麦门冬(一两半去心焙)栝蒌根(

    柴胡散治口舌干燥。心膈痰壅。

    柴胡(去苗一两)地骨皮赤茯苓(去黑皮)枳壳(去瓤麸炒)旋复花(各半两)上为散。

    杏仁煎

    (出圣惠方)

    治口热舌焦干。

    杏仁(去皮尖双仁研半两)生姜汁(一合)甘草(炙锉为末半两)枣(去皮核三十枚)蜜(五合)上先下姜汁与蜜。煎令烊。后入药。煎赤色如饧。每取一丸如枣核大。含化一枚。

    日宜四五丸。

    甘露丸

    (出圣惠方)

    解壅毒。退风热。治口舌干燥。

    寒水石(二斤烧令通赤摊于地上出毒一宿)铅霜(三分细研)马牙硝〔三(两)分细研〕龙丸。

    如弹

    干枣杏仁丸治口舌干燥。

    干枣肉(焙)杏仁(去皮尖双仁研)乌梅肉(焙)甘草(炙锉各一两)上为末。

    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不拘时候。含化。

    含化丸

    (出圣惠方)

    治上焦烦热。口舌干燥。心神头目不利。宜服。

    石膏(半斤细研水飞过)寒水石(半斤研如面)白蜜(半斤)上以水四大盏。煎取一大盏半

    又方

    (出圣惠方)麦门冬汁(五合)蜜(三合)枣肉(三十枚)上相和。纳瓷瓶中。于饭甑上蒸一炊久。

    取出。每服一茶匙。含咽津。一方。治虚劳口干。以蜜二升和。令任意服。

    治口干除热下气方。

    石膏(五合碎)蜜〔一(二)升〕上以水三升。煮石膏取三升。纳蜜煮取二升。去滓。

    含如枣核大。咽汁尽。更含之。

    麦门冬汤治口舌干燥。心热。

    麦门冬(去心焙)栝蒌根(各一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

    温服。不拘时候。

    治口干方

    用羊脂若猪脂鸡子大。擘之。纳半升酢中渍一宿。绞取汁含之。瘥。

    治虚劳口干。

    用羊脂如鸡子大。醇酒半升。枣七枚擘。合渍七日。取枣食之。立愈。

    玄明粉

    (出危氏方)

    治实热烦渴。口干燥作烦者。及干喉风。立效。

    上用朴硝十斤。防风一斤。煎水泡溶。却用布并花叶纸。澄滤七遍。却于霜下露天露一夜。却取一时。通红为度。出火去毒。研为末。每一斤。用甘草三两。每服一茶匙。温熟水调。如实热烦渴。口干燥作烦者。可略加硼砂脑子。入口噙化。干喉风立效。

    主口干。

    以桑梨蜜。煮食之。

更多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