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普济方》 金柜十全五泄论

    作者: 朱梓

    天之气一也。六之则为风火燥湿寒暑。故湿之气。六之一也。相乘而为之五变。其化在天为湿。

    其泄也大瘕。若胃泄不已。变而为飧泄。飧泄不已。变而为洞泄。洞泄不中。此风乘湿之变也。若脾泄不已。变而为霍乱。霍乱不已。变而为注下。注为肿蛊。此暑乘湿之变也。若大肠泄不已。变而为胀。胀不已。变而为肠变而为支满溏。此燥乘湿之变也。若小肠泄不已。变而为肠。肠不已脏毒不已。变而为前后便血。此火乘湿之变也。若大瘕泄不已。变而为脱肛。脱肛不已。

    前为乳痔。内为肠风。此寒乘湿之变也。凡此二十五变。若无湿则终不成疾。况脾胃二土。共管中州。脾好饮。脾亦恶湿。此泄之所由生也。凡下痢之脉。

    微且小者生。浮大者死。水肿脉反变浮大者生。沉细者死。夫病在里者脉沉。在表者脉浮。

    里当下之。表当汗之。下利之脉浮滑。水肿者沉细。表里俱受病。故反变也。凡脏便血。两手脉俱弦细者死。俱滑大者生。血温身热者死。王太仆曰。若下血而身热血温。是血去外逆也。属火。故曰七日而死。七者。火之成数也。夫飧泄得之于风。亦汗可愈。或伏惊怖。则胆受之。暴下绿水。盖谓戊己见伐甲木也。婴儿泄绿水。素问有婴儿中风。理亦如之。

    洞泄者。飧泄之甚。但飧泄近而洞泄久。久则寒中。温之可也。治法曰。和之则可。汗之则不可。若在腑则易治。入脏则难攻。洞泄寒中。自腑而入脏。宜和解而无争。水肿之作未出。遽然由湿变于大肠。小溲自涩。水湿既潴。充满日倍。面黄色。肢体如泥。湿气周身。难专一法。越其高而夺其下。发其表而渗其中。酸收而辛散。淡渗而苦坚。则用攻剂以救其甚。缓剂以平其余。如是则孤精得气。独魄近阳。亦可保行。陈去而净府洁。彼以豆蔻乌梅罂粟物聚用也。设病形易变。必至大误。或通而塞。或塞而通。塞塞通通。岂应一法。世俗止知涩剂之能塞。而不知通剂之能塞者。乃拘于方也。凡治湿皆以利小便为主。诸泄不已。

    灸水分之穴。谓水谷之所别也。脐之上一寸半。灸五壮。腹鸣似雷。水火行之候也。凡湿勿针。内经虽云缪刺其处。莫若以张长沙治伤寒法治之。盖泄者亦四时伤寒之一也。仲景曰。

    上涌下泄。表汗而里攻。半在表半在里。则亦和解之。表里俱见。随证参治。此虽以治伤寒。其于治湿也同。仍察脉以知深浅。问年壮以知虚实。所投必如其意矣。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
  • 作者:
    赵宜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