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论是总论病证,法是治疗法则,律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原机启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维德着。二卷,又附录一卷。论眼病根源,制方要义,并附方义。附论眼病若干种,也较详明。
治小儿中风。角弓反张。多哭。言语不择。发无时节。盛则吐沫(济生拔粹)。灸百会七壮。
治卒中风毒。如口眼 斜。语言不得(全婴方)。灸合谷三壮。在手大拇指合足处。 左灸右 右灸左。
治角弓反张。灸神庭。在发际直鼻入及椎骨。并鼻上入发际三分。各三壮。
治风痉。角弓反张。口噤不语。四肢拘急(全婴方)。灸百会间使神庭各三壮。百会在发上五寸。间使在掌后二寸两筋中间。神庭在发际直鼻。
治小儿喘胀。俗谓之马脾风。又谓之风喉者(济生拔粹方)。以草茎等。量病儿手中指里近掌文至中指尖截断。如此三茎。自乳上微斜直上立两茎于稍尽头。横一茎两头尽点下。各灸三壮。此法多曾见效。
治小儿喜欠。穴上关治小儿身强。角弓反张。灸鼻上入发际三分。三壮。次大椎下节间。三壮。
治小儿大风癞病。灸曲池二穴。各随年壮。发即灸之。神良。
治小儿但是风病。诸般医治不瘥。灸率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