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难经集注》 脏腑积聚第九(凡二首)

    作者: 王九思

    五十五难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丁曰。积者、阴气所积。是五脏传其所胜。当王时不受邪。故留结为积。所以止而不移也。聚者、六腑之为病。阳也。所传其子。以回转不定。又阳主动。故无常处。吕曰。诸阴证病常在一处牢强。有头足。止不移者。脏气所作。死不治。故言脏、病难治。所以证病上下左右无常处者。此所谓阳证。虽困可治。本不死也。

    故当经岁月。故经言腑病易治。

    五十六难曰。五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然。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

    令人发咳逆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杨曰。积、蓄也。言血脉不行。积蓄成病也。凡积者、五脏所生也。荣气常行。不失节度。谓之平人。平人者、不病也。一脏受病。则荣气壅塞。故病焉。然五脏受病者。则传其所胜。所胜适王。则不肯受传。既不肯受。则反传所胜。

    所胜复不为纳。于是则留结成积。渐以长大。病因成矣。肥气者、肥盛也。言肥气聚于左胁之下。如覆杯突出。如肉肥盛之状也。小儿多有此病。按前章有积有聚。此章唯出五积之名状。不言诸聚。聚者。六腑之病。亦相传行。还如五脏。

    以胜相加。故不重言。从省约也。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以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杨曰。伏梁者、言积自齐上。至心下。其大如臂。状似屋舍栋梁也。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

    杨曰。痞、否也。言痞结成积也。脾气虚。则胃中热而引食焉。脾病不能通气。行津液。故虽食多而羸瘦也。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

    杨曰。息、长也。贲、膈也。言肺在膈上。其气不行。渐长而逼于膈。故曰息贲。一曰贲、聚也。言其渐长而聚蓄。

    肺为上盖。脏中阳也。阳气盛。故令人发肺壅也。

    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

    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此是五积之要法也。

    丁曰。人之五脏本和。谓恣欲五情。所以有增损。故蕴积生其病也。故有积有聚。积病为阴。聚病为阳。王时即安。

    失时即病也。旧经文注皆明矣。杨曰。此病状似豚而上冲心。又有奔豚之气。非此积病也。名同而疾异焉。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