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证直诀》(公元 1114年)宋.钱乙(仲阳)着。三卷,上卷论证、中卷述医案、下卷记载药方,在儿科方面有不少创见 。
查古籍
《小儿药证直诀》(公元 1114年)宋.钱乙(仲阳)着。三卷,上卷论证、中卷述医案、下卷记载药方,在儿科方面有不少创见 。
(公元 659 年)唐.李绩(苏敬)撰。五十四卷。原书已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包括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收载药物 844 种, 详细介绍性味、产地、效用等 。
学术价值: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书。开创图文对照之先例。
方氏曰∶妇人经病,有月候不调者,有月候不通者。然不调不通中,有兼疼痛者,有兼发热者,此分而为四也。细详之,不调中,有趱前者,有退后者。趱前为热,退后为虚。不通中,有血枯者,有血滞者。血滞宜破,血枯宜补也。疼痛中,有常时作痛者,有经前经后作痛者。常时与经前为血积,经后为血虚也。发热中,有常时发热者,有经行发热者。常时为血虚有积,经行为血虚而有热也。是四者之中,又分为八矣。人之气血周流,忽有忧思忿怒,则郁结不行。经前产后,忽遇饮冷形寒,则恶露不尽。此经候不调不通,作痛发热,所由作也。大抵气行血行,气止血止。故治血病,以行气为先,香附之类是也。热则流通,寒则凝塞,故治血病,以热药为佐,肉桂之类是也。
慎斋按∶妇人有先病而后致经不调者,有因经不调而生诸病者。如先因病而后经不调,当先治病,病去则经自调。若因经不调而后生病,当先调经,经调则病自除。李氏一论,可谓调经之要。然偏而不全,予故补其未尽之旨。若方氏分因详证,诚得统论调经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