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查古籍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肝藏血兮肺主气,血为荣兮气为卫。阴阳配偶不参差,两脏通和皆类例。血衰气旺定无孕,
血旺气衰应有体。寸微关滑尺带数,流利往来并雀啄。小儿之脉已现形,数月怀耽犹未觉。
左疾为男右疾女,流利相通速来去。两手关脉大相应,已形亦在前通语。左手带纵两个男,
右手带横一双女。左手脉逆生三男,右手脉顺生三女。寸关尺部皆相应,一男一女分形症。
有时子死母生存,或即母亡存子命。往来三部通流利,滑数相参皆替替。阳实阴虚脉得明,
遍满胸膛皆逆气。左脉太阳浮大男,右脉太阴沉细女。诸阳为男诸阴女,指下分明当计取。
三部沉正等无疑,尺内不止真胎妇。夫弃妻兮纵气雾,妻弃夫兮横气肋。子乘母兮逆气参,
母乘子兮顺气护。小儿日足胎成聚,身热脉乱无所苦。汗出不食吐逆时,精神结备其中住。
滑疾不散胎三月,但疾不散五月母。弦紧牢强滑者安,沉细而微归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