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女科宝鉴》 (八)经行浮肿

    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期性的头面及四肢浮肿者,称为“经行浮肿”。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因饮食劳倦,情志所伤或正气不足等因素,使水湿泛滥或气血阻滞而致。

    一、脾虚气弱 脾气素虚,或饮食生冷,嗜酒无度,使脾运失司。经行之际,气血下注胞宫,脾气益虚,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至水湿不行,溢于肌肤,发而为病。

    二、脾肾阳虚 劳倦思虑太过,耗伤中气,以至湿浊内蕴,困阻脾阳,脾失健运,土不制水,水湿不行;或多产房劳,肾气亏损,肾虚不能化气利水。经行之际,精血下注胞宫,脾肾益虚,以至水湿泛滥,溢于肌肤,发而为病。

    三、气血阻滞 情志过极,气郁伤肝,肝郁气滞,血行受阻。经行之际,三焦决渎失常,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临证有虚实之分。浮肿按之没指多虚,按之随手而起多实。治疗时当根据虚实的不同而施以不同的治法。

    一、脾虚气弱

    「主证」 经行之前或行经之际,面浮肢肿,伴见一组脾气虚⒅之症。

    「病机」 脾虚气弱,水湿不行。

    「治法」 健脾益气,利水消肿。

    「方药」四苓散(《明医指Y》)加味。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苡仁 砂仁 陈皮

    本方为四苓散加苡仁、砂仁、陈皮。

    方中白术、茯苓、苡仁健脾渗湿;猪苓、泽泻利水蠲饮;砂仁、陈皮运脾燥湿,理气和中。诸药合用,具有健脾益气,利水消肿之功。

    二、脾肾阳虚

    「主证」 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肢面浮肿,按之没指,伴见一组脾肾阳虚⒇之症。

    「病机」 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治法」 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方药」真武汤(《伤寒论》)加味。

    茯苓 白芍 白术 生姜 附子 桂枝 补骨脂 巴戟 大腹皮

    本方为真武汤加桂枝、补骨脂、巴戟、大腹皮。

    方中附子、桂枝、补骨脂,巴戟温肾助阳;茯苓、白术健脾燥湿;生姜温中散水;白芍敛阴缓急;大腹皮行气利水。诸药合用,共凑温补脾肾,利水消肿之功。

更多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