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女科宝鉴》 (四)经行头痛

    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头部周期性疼痛,甚则剧痛难忍者,称为“经行头痛”。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情志所伤,饮食劳倦,或久病体虚,正气不足等因素,使气血阻滞,肝火上逆,或血不养脑而致。

    一、肝火上逆 情志过极,气郁伤肝,肝郁化火,行经之时,肝火挟冲气上逆,清空受邪 火所扰,发而为病。

    二、瘀血阻滞 肝郁不舒,气血不畅,瘀血内阻,脉络不通,发而为病。

    三、气血亏虚 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耗伤阴血,或饮食劳倦,损伤脾气,脾虚失运,化源不足,行经之时,精血下注,气血益虚,脑失所养,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临床当依据头痛的时间,性质及舌脉等情况辩清虚实。一般痛在经前或经期呈胀痛或刺痛者多实;痛在行经后期或经后,呈隐痛、空痛者为虚。临床治疗以调理气血为大法。

    一、肝火上逆

    「主证」 行经之前或正值经期,头痛目眩,甚或颠顶掣痕,伴见一组肝经火热⑾之症。

    「病机」 肝火上逆,清空受扰。

    「治法」 清热泻火,养阴柔肝。

    「方药」当归龙荟丸(《丹溪心法》)加减。

    当归 龙胆草 栀子 黄柏 芦荟 木香 夏枯草 钩藤 白蒺藜 龟板 枸杞子

    本方为当归龙荟丸去黄连、黄芩、大黄、麝香,加夏枯草、钩藤、白蒺藜、龟板、枸杞子。

    方中龙胆草、栀子、夏枯草、芦荟、黄柏清肝泻火;钩藤、白蒺藜平降肝阳;当归养血柔肝;龟板滋阴潜阳;枸杞子滋养肝肾之阴;木香行气止痛。

    若头痛发生于行经将净或经后,兼见一组肝肾阴虚⑿之症,治宜滋肾养肝,方易杞菊地黄丸(《医级》)治之。

    熟地 山茱萸 山药 泽泻 茯苓 丹皮 枸杞 菊花

    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滋补肝肾之阴;丹皮、菊花清泄肝热;泽泻、茯苓渗湿健脾。

    二、瘀血阻滞

    「主证」 行经之前或正值经期,头部剧烈疼痛,行经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黯或舌边尖有瘀点,脉弦涩。

    「病机」 瘀血内阻,经络不通。

    「治法」 化瘀通络络调理气血。

    「方药」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赤芍 川芎 桃仁 红花 老葱 红枣 麝香 黄酒(冲兑)

    方中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化瘀通络;老葱、;麝香、黄酒窜通上下之气;红枣调和营卫。诸药合用,共凑化瘀通络,调理气血之功。

    三、气血亏虚

    「主证」 正值经期或经行之后,头痛眩晕,伴见一组气⑴和血虚⑹之症。

    「病机」 气血亏虚,脑失所养。

    「治法」 益气补血,填精养脑。

    「方药」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加减。

    人参 川芎 熟地 茯苓 白术 甘草 黄芪 当归 白芍 枸杞 首乌 陈皮

    本方为十全大实汤去肉桂,加枸杞、首乌、陈皮。

    方中当归、白芍、熟地、首乌、枸杞滋养阴血;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川芎活血行血;陈皮理气醒脾。诸药合用,共凑益气补血,填精养脑之功。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
    叶霖
  • 作者:
    郭士遂
  • 作者:
    陈士铎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活动自2003年开展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指导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深入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我局对各示范区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规律性经验和规范性做法进行提炼、整理,起草制定了《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在工作中参考使用。在试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联 系 人:严华国 吴 迪

    联系电话:010-65914966 65930672(传真)

    二○○九年八月五日

    作者:
  • 作者:
  • (约着成于东汉时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今有清.孙星衍等辑本若干种。 本书收药物 365 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是后汉以前药物学的总结。

    学术价值:

    文献价值:我国现存最早之药学著作。

    理论价值: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之基础。

    实用价值:记载之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作者:
  • 作者:
    徐大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