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女科宝鉴》 一、湿热下注

    「主证」 交接之时,阴道灼痛,事毕仍有灼痛残留,带下量多,质粘稠,其色黄赤或杂色相兼,臭秽,尿频尿急,尿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病机」 阴中损伤,湿热蕴结。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止痛。

    「方药」银甲丸(《王渭川妇科治疗经验》)加减。

    银花 连翘 升麻 红藤 蒲公英 生蒲黄 椿根皮茵陈 琥珀末 生地 木通 扁蓄 瞿麦

    本方为银甲丸去生鳖甲、桔梗、大青叶、紫花地丁,加生地、木通、龙胆草、扁蓄、瞿麦。

    方中红藤、椿根皮、茵陈、龙胆草清热利湿;银花、连翘、升麻、蒲公英清热解毒;生地凉血养阴;生蒲黄凉血止血;琥珀末活血通淋;木通、扁蓄、瞿麦利水通淋。

    本证在未治愈之歉,宜暂停性交。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罗浮山人
  • 作者:
    汪宏
  • 作者:
    叶天士
  • 作者:
    周扬俊
  •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