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本书是河南省杞县解放前的名医翟竹亭先生的遗著,曾于一九六三年由开封专署卫生局以石印本问世,此由开封医学专科学校张茂珍等在石印本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全书凡十七门,二百三十七案。各门有总论,说明病源同异;每病有医案,辨证论治,方法简便。重以温疫险恶证案,内外妇幼各科杂证兼备,所论简而要,治方奇而效。最可嘉者,即治而不效、失败的误诊教训,亦详为记载。可供临床医师参考运用。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包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二书)(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是春秋战国前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
(包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二书)(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是春秋战国前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
皆妇人禀受怯弱,或有风气,或有痰饮,凡妊便是有病,其妇颜色如故,脉息和顺,但觉体肢沉重,头目昏眩,择食,恶闻气味,好食酸咸,甚者作寒热,呕吐痰水。轻者不必服药,重者以半夏汤,茯苓丸可也。
【主意】
血夺胃气呕咽干,一云痰火自相搏,饮食下咽随口出,致令恶阻食难吞。半夏茯苓汤要药,二陈藿术亦为尊。脉分热冷并虚实,顺气和脾胎自安。
半夏汤
半夏(姜制) 缩砂(各二两) 茯苓 白术(炒) 杏仁(去皮尖) 芍药(各五两) 竹叶(三十片) 大枣(五枚) 陈皮(五两)
水煎服半夏甘而益脾,辛而散滞。姜所以制半夏之毒也。脾喜燥而畏湿,故用白术燥脾,茯苓渗湿。
脾喜通而恶塞,故用杏仁利气,陈皮泄气,竹叶清气,能去水中之火,芍药味酸,能泻土中之水,大枣取其甘而益脾耳。
茯苓丸
赤茯 人参 桂心 干姜(炙) 半夏(制) 陈皮(各一两) 白术(炒) 干葛 枳壳 甘草(炙)
共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一日三服
半夏茯苓汤
半夏(制) 茯苓(八分) 砂仁(炒) 陈皮 甘草(各四分)
加枣、姜、乌梅,水煎服二三剂,再服茯苓丸。此方健脾化痰滞要药,或加白术为好。若食滞加枳壳,气恼加柴胡。
回春散
白茯苓(一钱) 半夏(制,一钱) 陈皮(五分) 苍术 浓朴(各一钱、姜汁炒)砂仁(五分) 藿香(八分) 干姜(二分) 乌梅(一个) 甘草(三分)
加姜三片,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