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论是总论病证,法是治疗法则,律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原机启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维德着。二卷,又附录一卷。论眼病根源,制方要义,并附方义。附论眼病若干种,也较详明。
胱氨酸尿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由于胱氨酸排入尿中,常常在尿路形成胱氨酸结石。
胱氨酸尿是肾小管的遗传性缺陷所致。引起胱氨酸尿的遗传基因是隐性的,因此这种疾病必须具有两个异常的遗传基因,分别来自父、母双方。携带这种基因但未患本病的个体具有一个正常和一个异常的基因。这些基因携带者尿中可排出比正常人量多的胱氨酸,但很少形成结石。
【症状和诊断】
在膀胱、肾盂(尿收集和流出肾脏的区域)或输尿管(从肾脏输送尿到膀胱的细长管道)形成胱氨酸结石。一般在10~30岁开始出现症状,常常第一个症状是因结石嵌顿入输尿管,输尿管痉挛所引起的剧痛。结石阻塞尿路可引起尿路感染和肾衰竭。
对反复发生肾结石的病人,医生就应检查胱氨酸尿。显微镜下胱氨酸在尿中可形成棕黄色六角形结晶。通过几种试验也可发现尿中过量的胱氨酸。
【治疗】
治疗包括保持尿中低浓度的胱氨酸、防止胱氨酸结石形成。为保持尿中低浓度的胱氨酸,就必须饮足量的水,以维持尿量至少每日4000ml。但是,在夜间由于病人不饮水产生少尿,较易形成结石。就寝前饮水可减少这种危险;另一种治疗方法为服用碳酸氢钠和乙酰唑胺碱化尿,在碱性尿中胱氨酸比在酸性尿中更易溶解。
如果经上述措施仍继续形成结石,可试用青霉胺,青霉胺和胱氨酸反应以保持其溶解。但是约半数服用青霉胺的病人发生副作用,如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