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胰高血糖素瘤

    胰高血糖素瘤是一种肿瘤,产生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水平,引起特征性的皮疹。

    大约80%的这类肿瘤是癌,但其生长缓慢,许多病人在诊断后可存活15年或更长。发病平均年龄为50岁,80%为女性。

    【症状和诊断】

    高血糖引起糖尿病的症状(见第147节)。病人常有体重下降。血液学检查显示贫血和较低的血脂浓度。但90%的病人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脱落红褐色皮疹(坏死性移行性红斑),开始出现于腹股沟区,然后移至两侧臀部、双上肢前臂、双下肢,并出现平滑、光亮的橘红色舌质改变。口角也有皲裂。

    血中很高的胰高血糖素水平即可诊断本病,进一步通过血管造影和腹部手术探查可定位肿瘤。

    【治疗】

    理想的治疗是切除肿瘤,消除所有症状。但如果肿瘤不能切除或肿瘤已经扩散,则应用抗癌药降低血胰高血糖素水平,减轻症状。药物奥曲肽也能降低胰高血糖素水平,消除红斑、恢复食欲、增加体重。但奥曲肽可能升高血糖水平。可用含锌的软膏治疗皮肤红斑,有时还需静脉输入氨基酸和脂肪酸治疗皮肤红斑。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周扬俊
  •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