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由强烈的创伤性事件引起的焦虑性障碍,表现为对创伤事件经历的反复体验。
威胁生命或严重损伤的经历可长时间对个体发生影响,使其反复地出现强烈的害怕、无助和恐惧。创伤的经历可以通过梦魇或回忆的形式反复出现。个体常持续地回避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事件。患者有时在创伤事件发生后数月甚至是数年,才开始出现症状。经历创伤后,患者精神稳定性下降(如睡眠障碍或易惊醒),从而可以出现各种生理反应和症状。在发病过程中,抑郁也是最常见的症状。
至少有1%的人在一生中会发生本病,在高危人群中如退伍士兵、被强奸或其他暴力行为受害者,有很高的患病率。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不易康复,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即使没有得到治疗也不会加重。然而,由于病情的慢性迁延,有些人会出现严重的社会功能障碍。
【治疗】
可以选用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在行为治疗中,让病人反复暴露于使其产生痛苦记忆的境遇,在治疗开始时,有可能增加焦虑不安,但随着治疗进行,会逐渐减轻痛苦。对于某些病人,如受到性攻击后反复洗手以期清除脏污的患者,强制停止其仪式动作,会有一定治疗效果。
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有肯定的治疗效果。由于病人在痛苦的回忆中伴有强烈的焦虑,因而支持性心理治疗尤为重要。治疗家要真诚地认同或同情患者的内心痛苦,使患者相信创伤事件已经发生,现在的任何反应均是徒劳。在行为脱敏治疗中,鼓励患者面对心理创伤,同时要教给病人一些对抗焦虑的措施,从而协助他对心灵上的痛苦进行协调和整合。
本病患者常常存在罪恶感。例如,有些人认为自己在战斗中所做的攻击性和破坏性事件,是简直令人不可接受的;或者从一次创伤事故中活下来,而家人和朋友均已死亡,那么他会产生生存罪恶感;这时要采用定向-领悟心理治疗帮助病人分析和理解他为什么要惩罚自己,从而使其摆脱自责自罪。采用这种治疗方法时,需要病人恢复一些被压抑的重要的对创伤事件的记忆,以便对这些创伤记忆进行重新构建,从而消除症结,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