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查古籍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 前以发散出透为主消后以滋阴清胃为主)
生地.骨皮.甘草.麦冬.桑皮.杏仁.荆芥.山楂.枳壳.川贝.知母.石膏.米仁.元参.有痰用北沙参.白芥子.有食.用萝卜子.见症加减如前法. 前不易 后更难.一因前胃火不清.以致牙疳臭烂.一因肺火不清.移热大肠.变成泄痢.泄痢初起.急用大黄以泻其毒.若大黄难用.用黄芩黄连以清其火.牙疳者.急用石膏.目红赤者.须用大黄以泻之.目痛者.须用石膏.黄连.后重感风寒者.仍用表散. 后阴虚发热者.仍用滋阴养血药.当归.白芍.可用. 后食积不清仍用消导药后小儿乳疳难治.只有五谷虫一法.可救万中之一. 后余毒.仍用清凉化毒药. 后痰壅气喘.仍用化痰清肺药 后忽然心胸绞痛.还是元气虚弱.曾受疫疠参白术不用.然真虚者用之而效. 子以养阴为主.故肉桂不用.然真寒者亦可用之.麻黄一味.服之过多.肺中燥极.渴不可止.惟用梨汁敛之可止.凡眼中有星.以三白草根最难治也.用青大麦草衬于亦可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