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脉因证治》 二十五、胁痛(附身体痛)

    作者: 朱丹溪

    双弦,是两手俱弦也。

    肝木气实火盛,或因怒气大逆,肝气郁甚,谋虑不决,风中于肝。皆使木气大实生火,火盛则肝急,瘀血、恶血停留于肝,归于胁下而痛。病则自汗,痛甚,按之益甚。

    痰积流注厥阴,亦使胁下痛。病则咳嗽。

    外有肝中风,左胁偏痛;肝中寒,胁下挛急;饮水胁下鸣相逐,皆致胁痛,须详之。

    辨非血枯证。胸胁支满,络气不行,妨于食,肝脾伤,病至先闻腥臊臭,出清液,肺叶伤也。四肢清,目眩,复后血,此年少脱血,或醉行房,肝伤气竭致之故也。

    证治

    木火盛,宜以辛散之,以苦泻之,当归龙荟丸、泻青丸主之。死血,宜以破血为主,润血为佐,复元活血、当归导滞等主之。痰积,宜以去痰行气,二陈汤加南星、青皮、香附、青黛等主之。

    龙荟丸治食积发热,木盛胁痛。

    柴胡 甘草 青皮 黄连 大黄 当归 木香 草龙胆 芦荟 川芎

    治水气实加之。

    治血汤治死血。

    左金丸治肝火。

    黄连(六两) 茱萸(一两)

    导痰汤治痰注。诸痰皆生于热。

    台芎(二两) 香附(八两) 陈皮 苏叶 干姜(一两)

    贴痛芥菜子(研,水敷) 茱萸(醋研,敷上大效)

    熨痛醋炒灰热,布裹熨之,葱艾炒亦可;韭汁亦可。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王履
  • 作者:
    沈又彭
  • 作者:
    张杲
  •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作者:
  • 作者:
    程杏轩
  •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是总论病证,是治疗法则,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作者:
  • 作者:
    赵濂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