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小儿或因惊搐,或变蒸,或食积,或寒热往来,误服解表、泻利之药,伤损脾胃,气血难以发生,面黄肌瘦,目动,切牙,发稀,足弱不能行步。此属胃虚,非肝肾也,当长缓调理,复全胃气可也。
愚按药饵偏胜之味,脾胃非所宜也。况小儿之疾,多因乳食不调,寒温失节,亏损脾胃元气,根本不固,而邪得以致之。亦有因乳母六淫、七情、饮食、起居所致。苟不明其本末、辨其缓急,而误用峻厉之药,重伤脾胃生生之气,变症百出,促其夭亡,谁之咎也?丹溪先生《慈幼论》言之详矣。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小儿或因惊搐,或变蒸,或食积,或寒热往来,误服解表、泻利之药,伤损脾胃,气血难以发生,面黄肌瘦,目动,切牙,发稀,足弱不能行步。此属胃虚,非肝肾也,当长缓调理,复全胃气可也。
愚按药饵偏胜之味,脾胃非所宜也。况小儿之疾,多因乳食不调,寒温失节,亏损脾胃元气,根本不固,而邪得以致之。亦有因乳母六淫、七情、饮食、起居所致。苟不明其本末、辨其缓急,而误用峻厉之药,重伤脾胃生生之气,变症百出,促其夭亡,谁之咎也?丹溪先生《慈幼论》言之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