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歌】香港脚多因清湿致,风寒暑挟须分异。浮弦之脉挟于风,濡从湿兮数从暑。挟于寒者脉必迟,得病必从足上起。头痛身热肢节疼,人皆误作伤寒治。但看足膝多不仁,或软或肿或疼痹。呕逆便秘体转筋,胸膈痞满心中悸。此病根从湿上来,治湿当分南北地。
【论】夫香港脚,始受于湿,复挟风、寒、暑热之邪而成。故先起于腿足,必脚屈弱而举体转筋,肢节疼而足 肿,小腹不仁,心中悸动,胸满便涩。但发热头痛身疼之候,绝似伤寒,人多误治,故仲景以香港脚为类伤寒证,另立篇目以别之。丹溪云∶香港脚多从于湿,而有湿热、湿寒、风湿之别,食积流注之因。罗谦甫云∶南北香港脚,受病不同,南方地土卑湿,清湿袭虚而病起于下,此南方香港脚从外受也。北方地高陵居无湿,其俗饮潼乳酒面,以饮多快食为能,或奉养太过,亦滋其湿,水性润下,气不能拘,故下注于足,而成肿痛,此北方香港脚之从内受也。学人当推究所因而治之。
谨按∶前证乃肾火挟湿见于皮肉,红肿如云痕,或隐见红色,按之热且痛是也。红肿自足起,渐行至股,其势必上升,升至心者不治,急宜治之,勿令上升为妙。
【脉】香港脚之脉,其状有四∶浮弦为风,濡弱湿气,迟涩因寒,洪数热郁。风寒热温,热下寒熨。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歌】香港脚多因清湿致,风寒暑挟须分异。浮弦之脉挟于风,濡从湿兮数从暑。挟于寒者脉必迟,得病必从足上起。头痛身热肢节疼,人皆误作伤寒治。但看足膝多不仁,或软或肿或疼痹。呕逆便秘体转筋,胸膈痞满心中悸。此病根从湿上来,治湿当分南北地。
【论】夫香港脚,始受于湿,复挟风、寒、暑热之邪而成。故先起于腿足,必脚屈弱而举体转筋,肢节疼而足 肿,小腹不仁,心中悸动,胸满便涩。但发热头痛身疼之候,绝似伤寒,人多误治,故仲景以香港脚为类伤寒证,另立篇目以别之。丹溪云∶香港脚多从于湿,而有湿热、湿寒、风湿之别,食积流注之因。罗谦甫云∶南北香港脚,受病不同,南方地土卑湿,清湿袭虚而病起于下,此南方香港脚从外受也。北方地高陵居无湿,其俗饮潼乳酒面,以饮多快食为能,或奉养太过,亦滋其湿,水性润下,气不能拘,故下注于足,而成肿痛,此北方香港脚之从内受也。学人当推究所因而治之。
谨按∶前证乃肾火挟湿见于皮肉,红肿如云痕,或隐见红色,按之热且痛是也。红肿自足起,渐行至股,其势必上升,升至心者不治,急宜治之,勿令上升为妙。
【脉】香港脚之脉,其状有四∶浮弦为风,濡弱湿气,迟涩因寒,洪数热郁。风寒热温,热下寒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