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呼吸时伴有喘鸣声(呷呀声)为特征。常与喘互见。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本病以其有痰鸣咳喘的症状,故俗称为“呷呀”,或“呷嗽”。自幼即患本病者称为“天哮“。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是由于内伏痰饮,因外感,饮食,情志或劳累过度等因素而诱发,尤其与气候变化关系更密切。病久可导致肺、脾、肾三脏皆虚,出现本虚标实的症候。临床上大抵分为“冷哮”和“热哮”两种类型。“冷哮”,咳痰清稀,呈粘沫状,口不渴,胸膈窒闷,或兼有风寒表症。“热哮”,则痰浊稠黄胶粘,难以略唾,面赤、自汗、烦闷、喘胀迫促,或兼有风热表症。
本草著作。《友渔斋医话》丛书之第六种。1卷。清黄凯钧(退庵)撰。刊于嘉庆七年(1812年)。选临床常用药物309味,不分部类,大致按植物、矿物、动物为序排列。每药简明扼要地介绍其临症运用要点,所附个人经验,每出新意,甚切实用。现存初刊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呼吸时伴有喘鸣声(呷呀声)为特征。常与喘互见。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本病以其有痰鸣咳喘的症状,故俗称为“呷呀”,或“呷嗽”。自幼即患本病者称为“天哮“。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是由于内伏痰饮,因外感,饮食,情志或劳累过度等因素而诱发,尤其与气候变化关系更密切。病久可导致肺、脾、肾三脏皆虚,出现本虚标实的症候。临床上大抵分为“冷哮”和“热哮”两种类型。“冷哮”,咳痰清稀,呈粘沫状,口不渴,胸膈窒闷,或兼有风寒表症。“热哮”,则痰浊稠黄胶粘,难以略唾,面赤、自汗、烦闷、喘胀迫促,或兼有风热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