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语出《金匮要略》。为感受疫毒,内蕴咽喉,侵入血分的病症。分阳毒和阴毒,阳毒因热壅于上,以面赤斑斑如锦绞、咽喉痛、吐脓血为主要症状;阴毒乃邪阻经脉,以面目青、身痛如被打伤、咽喉痛为主要症状。病情均属危重,《诸病源候论.伤寒阴阳毒候》指出:「夫欲辨阴阳毒病者,始得病时,可看手足指,冷者是阴,不冷者是阳。“这是在阴毒、阳毒典型症状出现前的一种鉴别方法。
(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分明。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类证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着。采辑清代中叶以前的医家著作,对于温病、报病、妇科、外科各证,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证侯和不同治法。
语出《金匮要略》。为感受疫毒,内蕴咽喉,侵入血分的病症。分阳毒和阴毒,阳毒因热壅于上,以面赤斑斑如锦绞、咽喉痛、吐脓血为主要症状;阴毒乃邪阻经脉,以面目青、身痛如被打伤、咽喉痛为主要症状。病情均属危重,《诸病源候论.伤寒阴阳毒候》指出:「夫欲辨阴阳毒病者,始得病时,可看手足指,冷者是阴,不冷者是阳。“这是在阴毒、阳毒典型症状出现前的一种鉴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