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古代针刺手法的一种。用于治疗寒证,属于补法中一种。其操作方法是:让病人呼气,随即迅速将针刺入皮下浅层,并重按穴位周围皮肤,强度捻转多次,稍行进针,作同样捻转,一直刺入到一定的深度,再同样捻转。在病人感觉局部或全身有温热感后,将针缓缓地捻转退出。此外,也有用其它手法和不配合呼气的,但总的要求是以病人出现热感为原则。
《伤寒杂病论》(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古代针刺手法的一种。用于治疗寒证,属于补法中一种。其操作方法是:让病人呼气,随即迅速将针刺入皮下浅层,并重按穴位周围皮肤,强度捻转多次,稍行进针,作同样捻转,一直刺入到一定的深度,再同样捻转。在病人感觉局部或全身有温热感后,将针缓缓地捻转退出。此外,也有用其它手法和不配合呼气的,但总的要求是以病人出现热感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