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见清.叶桂《温热论》。热性病湿重于热,热邪为水湿抑遏,不能外透,应使用利湿药分利水湿,热邪才能外透。例如湿温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较高。用三仁汤(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其中滑石、白通草、生薏仁都是淡渗利湿,配合其它芳香袪湿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伤寒明理论》(公元 1156 年)金.成无己着。三卷。对于《伤寒论》的 50 个证作了分析此较。 附方论一卷,论仲景方 20 首的方义。
(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见清.叶桂《温热论》。热性病湿重于热,热邪为水湿抑遏,不能外透,应使用利湿药分利水湿,热邪才能外透。例如湿温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较高。用三仁汤(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其中滑石、白通草、生薏仁都是淡渗利湿,配合其它芳香袪湿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