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语出《素问.三部九候论》。是古代最早的一种全身遍诊法,它把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处的动脉,在这些部位诊脉,称为三部九候。头部:上--两额动脉(太阳),候头部病变;中--两侧耳前动脉(耳门),候耳目病变;下--两颊动脉(地仓、大迎),候口齿病变。上肢:上--手太阴肺经动脉(寸口),侯肺;中--手少阴心经动脉(神门),侯心;下--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合谷),候胸中。下肢:上--足厥阴肝经动脉(五里、妇女取太冲),候肝;中--足太阴脾经动脉(箕门),侯脾,侯胃气配足阳明胃经动脉(冲阳);下--足少阴肾经动脉(太谿),候肾。根据临床实践,简化遍诊法,一般只侯寸口脉,称为“独取寸口”。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的指力相应分为浮、中、沉三侯,共为九候。此外,张仲景《伤寒论》原序中所说的“三部”脉是指“人迎”(结喉旁颈总动脉)“寸口”(腕部桡动脉)和“趺阳脉”(足背部胫前动脉)。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论是总论病证,法是治疗法则,律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语出《素问.三部九候论》。是古代最早的一种全身遍诊法,它把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处的动脉,在这些部位诊脉,称为三部九候。头部:上--两额动脉(太阳),候头部病变;中--两侧耳前动脉(耳门),候耳目病变;下--两颊动脉(地仓、大迎),候口齿病变。上肢:上--手太阴肺经动脉(寸口),侯肺;中--手少阴心经动脉(神门),侯心;下--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合谷),候胸中。下肢:上--足厥阴肝经动脉(五里、妇女取太冲),候肝;中--足太阴脾经动脉(箕门),侯脾,侯胃气配足阳明胃经动脉(冲阳);下--足少阴肾经动脉(太谿),候肾。根据临床实践,简化遍诊法,一般只侯寸口脉,称为“独取寸口”。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的指力相应分为浮、中、沉三侯,共为九候。此外,张仲景《伤寒论》原序中所说的“三部”脉是指“人迎”(结喉旁颈总动脉)“寸口”(腕部桡动脉)和“趺阳脉”(足背部胫前动脉)。